112:地产私人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112:地产私人史

毛大庆 一切都是从那次选择开始的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2015年3月,毛大庆离职万科。随后创办优客工场。
2004年的毛大庆,还在凯德工作,曾在半地下室里办公。

  口述人:毛大庆 优客工场创始人

  记录:新京报记者 李捷

  无论是最初在建筑工地上和工人一起绑钢筋、浇水泥,还是在北京创办凯德中国办事处,再到优客工场,毛大庆觉得,自己的每一次变化都是重新开始的过程,和创业的定义一样。如果说做房地产开发让他深入了对空间的理解,那么,现在做优客工场则让他看到了共享经济带来社会资源重组时代的未来。

  2块钱公司和13平方米办公室

  现在回忆起来,好像一切都是从那个选择开始的。

  进入房地产行业之前,我一直在一家建筑事务所工作。1994年,我在上海设计的一个项目获了奖,在马上要变成实施项目的节点上,摆在我面前两个选择,一个是去日本,在建筑所继续当建筑师;另一个就是到凯德置地,监督这个项目盖起来。能够看着自己亲手设计的项目从图纸变成现实,还是有些期待的,所以我想先看着这个楼盖成后,再回去继续当建筑师。但当时我的建筑事务所老板说,你如果去了就不会再回来当建筑师,所以只能选择去东京还是留在上海。

  我犹豫了很久,问了很多人的建议,说什么的都有。但最终改变我想法的是,当时凯德的人把我带到上海淮海路的一栋楼顶和我说:“全世界1/3的塔吊都在上海,这么大的城市,伟大的革命,你自己有机会参与在里面,不想争取这个机会吗?你自己设计的房子,在自己的国家,还是在上海的淮海路上变成现实,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机会呢?”之后,我就进入了凯德开始了融入房地产行业。

  在工地上,我从绑钢筋开始,浇混凝土,跟民工混在一起,什么活儿都干。自己设计的项目刚交付,紧接着就被派到广州一个村产房里,每天上班都是农民开着摩托接送我,和一帮澳大利亚人谈怎么建设一个高尔夫球场,研究怎么让杂草不长出来。等到这个项目做完后,我心想,终于可以回到凯德总部新加坡去工作了,可公司突然又把我派到北京,去谈收购招商局大厦。

  当时,整个凯德就我一个人在北京,租了个办公室,13平方米,连个对公账户都没有,什么事都是一大把现金。后来招了一个秘书,包里揣着20万现金去买辆车,然后带着我到处跑,办理各种手续。买下招商局两栋楼后,凯德派我组建外商投资企业代表处。我当时一个人住在王府井半地下的宾馆里,跟新加坡的总部发传真、办外商投资企业代表处,这也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当“首代”。一间房子,两个人,这就是凯德置地在中国的前身。我还记得,当时拿到注册营业执照,北京的官员指着执照上面两块钱的注册资金奚落了我一顿。但就是从这两块钱的公司和1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起家,到我离开凯德的时候,44家公司在我手里,我是32家公司的法人。

  任志强刺激我“转型”

  从凯德出来到万科,其实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我觉得自己40岁了,职业经历可以进行再一次重大的选择。当时的想法是:不能一辈子总待在外国公司干啊!当然,让我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受到了任志强的“刺激”。

  我记得在一次开发商内部小范围的聚会上,当时刘晓光、张宝全、任志强还有很多人都在,我在现场有一个发言,然后任志强当场就说:“行了,外国公司在中国干得再大也不入流,房地产是非常本土化的行业。”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然后我就想,我要而且能够找到一个价值观还不错的公司。

  2002年前后,有一次在阜成门外的国宾饭店,王石发表了一段言论,大意是说,开发商现在所处的经营状态和农民一样,野蛮生长。我听着觉得有点意思,也比较认可这个公司的价值观,感觉可以试试。

  在此之前,万科方面其实一直和我保持密切的联系。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郁亮曾十几顾“茅庐”,每次见了面就是聊天,什么都聊,聊人生、聊社会,也聊各种政策。不过我和王石在这期间只见过一次面,就是一顿饭吃了4个小时,席间一句工作没谈。对于我去万科的事,王石只说了一句:“你什么时候从凯德走,什么时候就来,我一直等着你。”

  就是这样的契机,我进入了中国最大的住宅产业开发商万科,也完善了我的从业经历。

  过去的23年里,从最早在凯德从服务公寓开始,后来做了一段时间的住宅,又做城市综合体来福士,再到万科开始大规模做住宅,期间还做过从小学到中学的学校,然后做养老,我几乎做遍了房地产领域的各个板块。

  “只卖桌子”?我可不认

  2015年离开万科,选择创业,是我人生的另一个新的起点。

  尽管现在优客工场的发展处于积极良性的过程中,但即使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也不会在更早的时间点选择出来创业。优客工场能有起色,获得成长还是和这个时代的大势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人认可,可能很早就牺牲掉了,所以我只是选择了比较合适的时机进来。

  但实际上,我并没有离开房地产行业,找开发商谈合作、找房子,都需要使用过去的从业资源。如果没有之前做房地产经验的积累,对于空间的理解就不可能这么深刻,即使今天的优客工场,也一直在和很多房地产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且不断生成合作。我依然提供的是空间,但是远远打破了房子的概念。

  今年我去了两次伦敦。仅仅在伦敦,就有490个联合办公场地,连酒店都可以变成联合办公场地,因为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在办公室工作,越来越喜欢社交,找社区。北京的人口是伦敦10倍,但联合办公的产品还不够先进,客户还没有被充分教育,这一点我们望尘莫及。

  所以,从优客工场到共享际的推出,我们只是在制造一个新商品和新入口,把办公和桌子变成入口,与每个人都有关系,而不再是一家公司,从B端转化为A端数据。

  现在我主要做的是两个事情,一是特别关注社群,二是特别关注链接。直到今天,其实已经可以看到自身的发展路径,租赁是优客工场盈利模式中的一部分,但如果说我只会卖桌子,我可不认。

  本版图片/口述人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