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地产私人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116:地产私人史

陈志 30年北京房地产发展历程历历在目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2016年,陈志经常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房地产业界活动。
2008年金融危机后,陈志的主要工作是充分利用舆论导向,发挥房地产带动作用。

  口述人:陈志 北京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记录:新京报记者 张晓兰

  陈志进入地产行业,至今有快30年的时间,完整地经历了北京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过程。“从事这个行业,是工作、生活的机缘巧合。是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觉得很荣幸,至今仍在这个行业内。

  经历北京地产市场化进程

  我1987年底,进入北京市城市建设开发综合办公室工作,开始接触房地产,至今快30年了,北京房地产及地产公司的发展历程历历在目。

  80年代初,政府提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的概念,从此,才有了房地产的开发以及社区的建设。但由于那时候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也是有计划和管理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独为城市建设发展单批出的部门,也就是我工作所在的北京市城市建设开发综合办公室。

  当时,我们要求所有中央单位与在京单位,一律按照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的路子执行,这一时期北京市有一个统一建设办公室,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原则,不允许单独建房,也不允许向个人卖房。

  而从事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的企业,是在实施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比如华远、天恒、首开等企业。以首开为例,它的前生是北京城市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天鸿集团公司(原北京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总公司)。那时候,基本上北京各区县都有一家开发公司,这些公司必须把道路、商业配套、幼儿园、供水供地、电话、通讯等综合起来建设,而且采取“先地下后地上”的发展建设模式。

  比如方庄片区的建设,就是那时候建设起来的,也是遵循综合开发模式,先做市政,地下建完再建地上住宅。当时方庄的房子,每平米1700多元,这个价格都是经过审核的。怎么合理定价,当时有规定,所有承担建设的企业,扣除其他费用,利润占8%左右。

  望京地区也是。西门子望京总部大楼,目前在望京区域已经很不起眼,但在那时,这个楼是最显眼的。记得有次我们几个人开了辆吉普车去那,完全是从田埂上开过去的,周围全部是庄稼地、麦田。

  总体来说,北京房地产的市场化程度要慢于南方地区。

  眼看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

  90年代初,深圳模式对北方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1993年12月《公司法》出台后,逐步确立了市场体系下的模式,房地产开发、社会资金的进入才成为普遍现象。在此之前,不是谁有钱就能成立房地产公司。

  90年代中后期,市场并不规范,处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种模糊、不清晰阶段。在房地产市场不完善、诸侯混战的格局下,出现了大量合作开发,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倒地、炒地情况。

  这时候的很多弄潮儿,我都认识,很多事至今还记得。阜成门万通新世界地块最初是华远拿的,当时任志强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开发,冯仑从海南进入北京后,任志强把这块地给了他,这就是万通进入北京后的第一个项目,当时的万通还在保利剧院办公,而注册地在怀柔。

  当年的万科,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是万科城市花园,还是后来补上的手续。刚来北京时,万科还是边缘企业,不像现在这么有“话语权”。

  在1993年、1994年,北京房地产市场逐步放开,有几个重要的文件出台,一是土地法,土地出让制度确立,修改了宪法的有关条款,让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可以进入市场经营,确立了房地产最基本的发展模式。因为没有土地制度的变革,房子变为商品是不可能的。

  此外,还出台了城市房地产法以及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当时,我已经到了第二个工作岗位,国家住建部房地产司,所以有机会参与、了解相关法律文件出台。

  1997年时,香港金融危机开始显性,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所收缩。拉动内需的救市政策一出来,政府开始关闭住房分配制度,运用货币化、市场化解决住房问题,使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当时,房地产开始真正进入市场化。慢慢的,房地产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冲在2008年救市第一线

  在去协会前,我在一家企业干了2年,从事了一些市场开发、运营方面的工作。从2000年开始,我一直在北京市房地产业协会,至今已经工作10多年。

  美国金融危机从2008年上半年持续到下半年,而当时北京主要是专注举办奥运会,房地产市场非常萧条,很多项目冷清得无人问津。2007年,远洋沁山水卖18000元/平米,2008年跌到11000元/平米。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一轮救市,当时中国经济处于不安阶段,国家层面出台了4万亿救市计划,而经济的带动离不开房地产。我当时的工作是托市、救市,充分利用舆论的引导,发挥房地产带动性作用,通过北京的窗口效应,稳定市场预期。

  记得2009年的春节是1月23日,政府明确了北京市如何去应对金融风暴的内容,当时协会冲在第一线,目标是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房地产交易,使市场重新恢复活力。我们顶住巨大的压力,主动找媒体、网站做宣传,目标并不是忽悠,而是让更多信息对称。同时,我们找20多家企业做春暖楼市活动。后来,这些楼盘一房难求,远洋沁山水迅速回升到13000/平米。

  到了十三五阶段,很多区域出现房地产供给过剩,住房成为投资性消费,房地产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历史节点。我们不应该过度追求城市膨胀增量,住宅的发展是一个减量提质改善的过程。

  我一直认为2014年是一个拐点,因为我们对住宅建设增量发展与城市扩张的要求没有那么急迫,房地产已经进入存量发展时代,而非增量发展时代,这并非主观想象,而是客观要求。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均衡各个环节上由于房地产过度畸形、快速发展的后遗症,或消灭这种不均衡带来的后遗症,以及行业的矛盾与对立。北京市政府要保证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权利而非产权,要大力发展公共租赁,这迫使企业做出转型,改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