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面孔2016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54:面孔2016

郭婧:做好了被遗忘的准备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扫一扫,看视频报道
郭婧
1983年出生,绘本画家,创作的《独生小孩》绘本,获得《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儿童绘本。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2015年,一本《独生小孩》的铅笔画绘本,获得《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儿童绘本。随后,绘本走向多国,并一举夺得十余个绘本大奖。有人说,是创作者、33岁的太原姑娘郭婧,“带领中国绘本走向世界”。

  成名后的郭婧和老公住在新加坡东部一间租来的房子里。每天9点起床,10点开始创作第二部绘本作品,直到晚上。

  这次,她要画一个孩子和动物间的故事,“人类以造物主的姿态主宰世界太久了,但动物也有灵性,值得尊重和平等对待。”

  “一个人”的时光

  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当天,郭婧坐在太原老家的书桌前,画下《独生小孩》的第一个画面:旧式时钟的指针指向七点,小孩从床上爬下来,不情愿地送别去上班的母亲,然后独自面对紧闭的房门。

  这一帧帧动画般的画面,是郭婧儿时最鲜活的记忆。父母白天上班,将她一个人锁在家中,她对着无聊的电视节目,把床单披在身上,偷穿妈妈的高跟鞋,学电视里咿咿呀呀地唱京剧,在屋子里跑来跑去。

  对于父母陪伴的渴望,想要摆脱独处时的孤独,囚禁在城市的楼群中无所适从,郭婧展现的这些看似顽皮逗趣的画面,其实映照出一代独生子女的共同心境:父母出去工作,自己待在家中无所事事,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只能和自己说话,看着墙上的影子等待父母下班回家。

  如今,郭婧仍对那段“一个人”的时光印象深刻。她记得自己如何死死拽住妈妈自行车的后座,试图阻止她去上班;记得父母离开家房门关上的一瞬间,自己的心情有多么失落。这些看似细碎的记忆,在很多80后、90后读者那里引发了共鸣。

  六七岁时,父亲上班前将她送上去往姥姥家的公交车。她却在车上睡着坐过了站,当她醒来时,车里空无一人。背着暑假作业和呼啦圈,她紧张地跑下车,逆着电车线的方向,边跑边哭。这段童年时期的经历,在郭婧的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当她决心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个绘本时,这个故事跃入她的脑海,成为《独生小孩》的故事缘起。

  1994年,读小学四年级的郭婧在父母安排下学习特长班。在开始画画的那一刻,她就喜欢上了。“别的小朋友画的画都很优美,只有我的画,色彩狂放不羁,线条粗野,乍一看都不像女孩子画的。”

  “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从最初学画开始,郭婧就不想被任何人任何事束缚,就像绘画本身,借由一张纸、一支笔,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

  2006年,从天津美院毕业后的郭婧进入塘沽一家建筑公司工作,虽然收入稳定,她却时常觉得生活缺了点什么。

  她最终决定,辞职,北漂。

  在《独生小孩》故事的开篇,郭婧特意画了小女孩在家中电视上看见了一条鲸鱼。日后,当她真正和鲸鱼相遇并经历了冒险后,心终于自由了。郭婧说,想要表达“那些一闪而过的梦想,其实就在不远处悄悄等待我们”。

  北漂工作是在一家游戏公司设计人物、装备和道具。开始郭婧觉得很新奇,但画着画着,就越发感觉:自己真正想要的,是自由自在的创作。

  2009年底,郭婧到新加坡做动画设计。工作富有挑战,而她创作一个属于自己故事的想法越来越明晰。

  郭婧说,当她看到《长发公主》中,被继母困在高塔的乐佩勇敢地走出高塔时,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时空中的自己,为了自由不惜牺牲安稳的生活。

  2012年年底,郭婧头脑中的故事慢慢成型,每天早起两个小时创作,时间和精力仍远远不够。于是,她再次做出决定——辞职回家,把这个故事画出来。

  整整一年半时间,她彻底和外界隔绝。每天生活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画画。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把每幅画都表现到极致,让《独生小孩》出版。

  翻开这本100多页的绘本,那个在去姥姥家路上走丢的小孩,在麋鹿指引下,在云朵上和海獭、鲸鱼相遇,最终返回家中,安然入睡。一个孩子寂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一段和自身相关的精神之途,在黑白两种色调间娓娓讲述。

  郭婧选择了最冒险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铅笔画外不添加一句话或一个字,以虚构的梦境呈现出一个孩子在精神世界中的游走。“麋鹿象征着某种精神引领,也是一个人孤独时的陪伴。每个人的出走和回归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再次回归时能找到一个更高的自我。”她说。

  为了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经朋友引荐,《独生小孩》的画稿被全球第一大出版集团企鹅兰登书屋一位出版人看中,她向郭婧坦言:一见钟情,很受感动。

  2015年,《独生小孩》在美国出版,一举拿下《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儿童绘本等十余个颇具分量的绘本大奖。国外的读者们透过郭婧的画笔,走进了生于80年代的中国女孩的童年,也看到了中国社会30年来的变迁。

  在媒体报道中,读者们被《独生小孩》的安静、祥和、孤独、质朴、温暖所打动。他们翻着没有一个字的书,看着胖乎乎的小姑娘在云朵上跳来跳去,竟然仿佛看到一个同样渴望自由、想要挣脱束缚的自己。

  对于郭婧而言,获奖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太多改变。“出版绘本,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对我而言,只要有一个人为这本书掉泪,就很知足了。”

  在面对小读者们时,她尤其开心。在太原接受采访、进行签售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一直跟着她,还有小朋友紧紧抱住她说:“我好喜欢你呀!”郭婧说,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

  绘本出版后,“独生小孩”四个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问她对独生子女政策和二胎政策的看法。郭婧觉得,重点不在于生几个孩子,而是父母如何对待他们,温暖的爱和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我已经做好被人遗忘的准备了。连奥斯卡奖、诺贝尔奖都会每年被新的人取代,都会被人遗忘。很多事情就是这样,都是暂时的。真正的价值还在于作品本身。”她说。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如果有遗憾的话,是什么?

  郭婧:比较满意。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可以自由的创作。遗憾就是觉得很多事情没有根据内心的选择。

  2

  新京报: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

  郭婧: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3

  新京报:如果幸福指数是从1到10(由低到高),你给自己现在打几分?

  郭婧:5分。因为还有生存的压力。人的每一种生活状态都不会完美。

  新京报记者 张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