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面孔2016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56:面孔2016

林建华:在平衡中推进改革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林建华
北京大学校长。受访者供图

  一场改革正在中国著名高校北大推行。今年秋季开始,北大学生可以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未来北大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

  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被外界称为“改革校长”的林建华,描摹了北大制度体系的改革图谱。

  “守正创新、引领未来”是北大发展改革的指导思路

  新京报:今年3月,谈起在北大的工作时,你曾表示“许多事情才刚刚开始,要踏踏实实把制度体系建设起来”。如今你到北大任校长已经将近两年,有什么感触?能否简单总结一下重回北大以来的工作?

  林建华:中国本身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大学要着眼未来。所以改革和创新是中国大学如今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是不变的。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知道哪些东西是需要保持的。所以我们提出:守正创新、引领未来。这是北大发展改革的一个总的指导思路。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应该仅仅看今后5年、10年的时间,而是应该看今后20年或者30年甚至更长远的效果。

  从去年2月份到北大,我和学校领导班子,重点做的事情就是综合改革,来推进各方面工作的发展。

  新京报:综合改革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林建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要求北大、清华和上海市“两校一市”要做综合改革的试点。这个任务2014年就下达了。我回北大以后,从去年开始制定实施的方案,开始推进。

  为什么叫综合改革呢?学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它是各种因素、各种环节都关联在一起的。所以改革必须是一个综合的考虑,各个部门都应该为教育改革服务。

  北大的综合改革是从教育体系、人事体系、治理体系、学术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这五个方面进行。目前,不同的单位和部门都在按着综合改革这个总体部署推进工作,效果开始逐步显现。

  新京报:改革有没有时间表?

  林建华:国务院是有一定的时间要求,我们总体是跟着国家的要求走。但对于学校内部的改革,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人事制度改革,我们用三年的时间能够把改革全面推动起来,但是真正完成至少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在教师体系的人事改革已经开始了,职能部门还要晚一点。另外,教学改革也是一个长期的改革。

  推行改革“关键是执行的问题”

  新京报: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林建华:我认为第一步要建立一个可以不断持续改善的体系。改革是做制度上的调整。制度调整好了,各种群体在体系中都能发挥创造性和潜力。这个体系是不断改善的,而不是简单的改几件事。我们要解决的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包括人事制度和管理体系方面的改革都应该是这样的考虑。

  我们在教育体系上提出要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向。这个体系的建设有一个总的目标,就是我们要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北大新的教学计划在今年入学的新生中已经开始实施了。第一,我们给学生更多选择。除了医学部,允许学生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第二,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课。我们希望能够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选择去别的院系,这样一来,许多院系就会有压力改进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推动改革的力量。

  新京报:现在改革的进度如何?

  林建华: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我觉得我们才刚开始。教学改革方面我们现在开放专业和核心课程,将来可能设定新的跨学科教学计划,学生可以从传统院系转入到这种新的模式。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传统院系受到的压力就大了,动力也更大了。我希望这些院系更加关注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这是一个逐步改善和提升的过程。

  新京报:在教育上的一些改革,和你以前做北大教务长时推进的改革是相衔接的吗?

  林建华: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现在考虑的深入一点,更系统一些。比如小班课教学的改革,就需要更多的老师,所以我们就要求研究生也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从去年开始,我们完成了教师手册,对老师的教学、学术、师德等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范,形成了系统的制度。在资源配置方面,如何调动学院的积极性,现在也正在研究。

  新京报:在北大推行这些改革,有反对的声音吗?

  林建华:一般不会说反对,关键是执行的问题。因此,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必须得知道各个群体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最核心的诉求是他自己的学术能不能发展好。而院系最根本的诉求是其在学科领域中的声誉。学校最关心的实际上就是学校培养的人。这些人在社会上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是学校最注重的部分。

  这三个方面最根本的诉求虽然彼此并不矛盾但是又不太一样。学校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既要满足院系和老师的诉求,又要创造好的环境让老师能够在学术上有所发展,同时要有政策上的导向。这就是学校的管理,真正把各方面平衡好,以达到改革的最终目的。

  北大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

  新京报:北大的人事体制改革现在进展如何,是否和高校去行政化相关?

  林建华:行政人员的人事改革还没开始,基本上还是原来的体系。现在北大聘任制主要是在教师队伍和学术机构的管理层推行。对于院系层面,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包括学院的院长和副院长、系主任和副系主任,他们的职务会跟行政级别脱开。相关文件正在制定之中。

  取消行政级别以后,会采用聘用的方式。面对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聘任方式。过去是用行政的方式来要求的,有一套管理处级干部的规矩。这项改革目前进行得还比较顺利。

  现在行政机构有几种序列,包括职员序列、职务级别和职称系列。我觉得将来要加强职员序列的建设,每年有一个评估。如果这个职员序列建设做得好的话,我们希望将来学校里面尽量弱化行政级别。让人员能上能下,在不同岗位之间流动。

  新京报:学术机构和教师队伍里面的中层管理人员,为什么愿意放弃行政级别?

  林建华:首先这些管理者大部分是教师,我的理解,对于他们而言,自己学术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其次,这些人对院系和学校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很多人并不是为了个人职级上发展,而是出于对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热爱和责任心承担工作。

  当然如果他有这个特长,愿意去做学校或者学术的管理,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从学校来说,我们希望有无行政级别对他的学术管理没有任何影响。

  新京报:这个其实就相当于高校的去行政化?

  林建华:这实际上是如何看待管理的问题。去行政化不仅仅是去掉行政级别。如果取消了高校的级别,高校就没有行政化了吗?高校的组织管理依然存在。

  高校的行政化,其实是学校的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如何服务于师生。所以现在我们在选拔、聘任和考核环节,都尽可能让服务对象去参与,这也是一种改革。最后实际上就是要让大家清楚,我们这些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的晋升,都要看你提供服务的情况。

  所以有一次大会我们讲,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不要只关注领导的需求,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和老师的需求。

  新京报记者 贾世煜 实习生 周闻韬 张惠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