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认为互联网医疗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很大程度上能解决我国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线上积累的数据,可以帮助提高医疗能力与临床诊断治疗的水平。
在北大成立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
新京报:对于互联网+智慧医疗,平时是否有研究?
詹启敏:早在2007年,当时我作为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生物医疗领域专家组组长,就在积极推动医疗信息化、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健康、个性化医疗和疾病分子分型研究工作。
新京报:你有没有在互联网+医疗方面做过一些实践?
詹启敏:近些年来,我参与了很多国家战略层面的医学科技发展的工作,根据医学和健康发展需求,布局了数字化健康等科技项目。到北大之后,我们成立了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
健康大数据可以更好地分析研究疾病
新京报:健康大数据中心主要做些什么?
詹启敏:健康大数据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是健康公共卫生与慢病管理数据,它包括健康人群或疾病队列、城市、农村、社区、大型企业的健康和慢病管理;第二个是临床诊断治疗数据,包括所有病人的病历、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病情症状、用药、检查指标等;第三个是医院管理数据,包括到医院诊疗的病人数量、不同疾病季节性高发情况、医院的运行、费用支出,到如何提高医院的服务与管理能力等;第四个是科学研究数据,包括基因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免疫组学、微生物组学在内的各种组学和生物学研究。
新京报:为什么会专门成立这么一个中心去研究健康大数据?
詹启敏:人的一生,从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到疾病史、治疗史等等,会有很多健康相关数据。
北京大学健康大数据中心在做四个层面的工作,从正常人群的健康管理、病人的诊断治疗,到社区慢病防控、医院管理,以及医学科学研究,这些数据存在于多个层面,复杂庞大,单靠传统方法或医生个体无法进行分析,需要通过大数据来进行。通过大数据分析提炼,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哪些疾病在哪些地区高发、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疾病、什么样的遗传背景更容易生病、什么药对什么病人更有效等。
发展互联网医疗不要炒作概念
新京报:现在移动医疗比较热,目前发展如何?有哪些前景?
詹启敏:移动医疗能解决很多问题,通过一些可穿戴设备,个体的健康疾病信息可以直接瞬时反馈到移动医疗的监测中心。现在的智能手环就是移动医疗的其中一种,能监测一个人的运动、能量消耗情况,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的身体数据,也能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来上传。
除了这些数据,未来还有针对无创移动医疗的研究,可以测出人体中很多生化、生理或免疫指标。此外,目前的设备只能监测,未来还可以进行治疗,这一点在国内外已开展研究并初步尝试。有些心脏病人会突然出现早搏、房颤等症状,这些数据上传到监测中心后,医生能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远程调控、除颤。
新京报:你对现在的互联网医疗如何评价?
詹启敏:互联网医疗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发展势头很好。但是要认识到,互联网医疗目前仍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没有完全成熟,政府、企业和公众都要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避免在近期内对其期待过高。
新京报:有哪些地方还亟待成熟?未来它是否会取代实体医院?
詹启敏: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模式与机制、适用范围、技术、相关法律法规与伦理等,都亟待完善。发展互联网医疗,科技创新非常重要,这对医院和企业提出较高的要求。医疗是用在人身上的,与人的健康与生命息息相关,所以企业要对用户负责,不要炒作概念,技术一定要真正成熟与安全,再投放市场。政府也要做好引导与把关。
网事2016
1 今年你做的最重要的、和互联网有关的事情是什么?
詹启敏:今年我们研究团队在进行一项食管癌方面的项目研究,这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肿瘤疾病,其中用到一部分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会把临床信息和组学分析信息形成大数据。
2 这件事现在进展如何?你有何收获?
詹启敏:近一年中,我们准备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食管癌数据库,研究结果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大会上沟通交流。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