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文学

隐喻存在,人类世界的秩序就存在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睡着的流浪女人》(卢梭)

看起来像是一头狮子带着一种迷醉的眼神狂热地嗅着一位睡着了的流浪女人。但是这种距离下其实狮子既不能接触到这个猎物,也不能闻到她。而这种布局显得狮子好像可以接触到它的猎物。
《饥饿的狮子》(卢梭)

羚羊和狮子的体型反差形成鲜明对比。原始森林里面勇猛的狮子之所以会挨饿,布鲁门贝格认为主要是因为画家在此处将狮子的嗅觉剥夺,以至于无法找到猎物。这种“残缺”的关系的空间设定正是构成对比,恰好证明了狮子的存在。狮子只存在于它的残缺之中。
《布鲁门贝格》

作者:(德)西碧拉·莱维查洛夫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4月

1982年的一个夜晚,一头狮子悄然出现在哲学家汉斯·布鲁门贝格的书房里,并在他余下的生命中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这头狮子与布鲁门贝格的哲学一样是个存在论的难题:它是真的,可触的,还是一个漫长的幻觉?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德国哲学家汉斯·布鲁门贝格的遗作《狮子》

  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四位学生和一头形而上学的狮子——西碧拉·莱维查洛夫用这本独特的《布鲁门贝格》获得了2013年毕希纳奖。初见这本小说,无须仔细阅读就可以猜出说的是与哲人汉斯·布鲁门贝格有关的故事。翻开小说的目录,高高在上的哲学教授和芸芸众生的学生之间泾渭分明,间或穿插两篇叙述者的独白和结尾的一份致谢词。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本校园小说了。但是莱维查洛夫没有流于世俗的原因,便在于那只陪伴着布鲁门贝格的狮子——这只狮子究竟有怎样的特殊之处?

  一头不存在的狮子

  绝对真理的绝对隐喻

  小说一开头就单刀直入:在一天晚上,布鲁门贝格用录音磁带记录下自己的思想之后,在书房里发现了一头狮子,“躺在布哈拉地毯上,泰然自若地望着他,在靠墙不远的地方。” 一只长着利爪的危险动物出现在了哲学家的书房中!布鲁门贝格吓得够呛,但是他不断告诫自己:耐心等待,保持冷静。

  布鲁门贝格发现,他无法将狮子的存在用语言表达给别人,狮子在布鲁门贝格眼里成为了语言无法企及的真相,这正是汉斯·布鲁门贝格意义上的狮子——对于绝对真理的绝对隐喻。

  这位万兽之王——作为布鲁门贝格最喜欢的隐喻之一——一直深得哲学家的喜爱。狮子被直接放到了哲学家夜晚的书房之中,这位哲学家就像在书斋里从事圣经拉丁语翻译的圣哲罗姆。布鲁门贝格曾有《书斋里的圣哲罗姆》一文,讲述一头极为危险的狮子欲起身攻击圣哲罗姆,却被圣人的雄辩和哲思所折服,从此护卫圣人左右。画中臣服于雄辩和哲思的狮子可以看做是对于语言修辞的高度赞赏——狮子作为动物的野性净化于语言的隐喻思辨之中:圣人可以通过语言给世界命名,进而掌握世界;同样可以驯服动物的野性,将自己从原本的猎物变成猎人。但是动物只能在人类语言建构的世界中占据象征系统的一个小小的隐喻形象。在这种意义上,布鲁门贝格的狮子作为动物其实是不在场的。它是作者对于哲人布鲁门贝格的言语隐喻力量的隐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狮子”是隐喻的隐喻。

  狮子带来的安慰

  世界命名者给予人类以秩序

  这一隐喻究竟有哪些特质给予布鲁门贝格安慰呢?就像是文中提到狮子一直与布鲁门贝格相伴,在他向学生讲述人类对于慰藉的稀缺和无能时,狮子以盛年形象出现,让他精神为之一振,让他的焦急和愤怒转化为轻松愉悦。狮子甚至还帮助他理清思路,认识世界,就像是上帝派来点化他一样。但是伴随着布鲁门贝格的老去,狮子的安慰以及过去让他感受到的惊喜和灵感逐渐消失。最后狮子伴随着布鲁门贝格的死亡消失于人世。

  小说第一章最后布鲁门贝格猜测狮子的来由:“这头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狮子的确以某种形式存在于某物上,从而以这一事件的一种新的其他形式显现。世界命名者的语言游戏恢复了狮子的存在和生命。”

  关键词在于世界命名者。在布鲁门贝格看来,语言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媒介。语言将人类感知到的世界通过隐喻的方式命名,人不可能绕过隐喻来理解世界。而且隐喻的力量可以驱逐对世界的恐惧——因为说出来的恐惧就不再是恐惧了。狮子的出现——作为一种隐喻的形象——必然会提供一种抚慰。狮子是对于真理的绝对隐喻,真理所触及的是无法言说的,但有了狮子这一隐喻,人们便可以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有了狮子的陪伴,人类便有了慰藉。

  狮子构成了人类语言隐喻的秩序。只要隐喻存在,对于人类的安慰就不会消失。“只要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和语言学的工匠们用他们精致的见到和锉刀勤奋地修饰每一个名字和伴随名字的每一个比喻,那么人类为了安慰自己而发明出来的囊括天地的名字就不会破裂。”

  但是问题恰恰在于狮子是对于真理的绝对隐喻。当布鲁门贝格还在思考的时候,当他还接近真理的时候,狮子可以借助隐喻的力量帮助布鲁门贝格整理思路,所以他能够看见狮子。但当布鲁门贝格老年退休后离开学术圈,停下了思考的脚步时,他离真理越来越远,狮子带给他的安慰也逐渐减弱。由此可见,狮子作为对于真理的隐喻,使得人类有可能到达语言无法到达的彼岸。

  洞穴里的秘密

  人类生命尽头的开端

  小说另一个叙事线索,是布鲁门贝格的四个学生——伊萨、格哈特、理查德和汉西。但是这两个世界几乎没有交集。汉斯·布鲁门贝格在1970年任教明斯特大学,一直对于当时学生运动的混乱感到不安,坚定地与当时带着认知和兴趣置身于社会中的哈贝马斯划清界限,他选择隐于人世,教书育人。

  西碧拉·莱维查洛夫将布鲁门贝格任教的场景完全再现:布鲁门贝格戴着毡帽,从明斯特宫的边门走进教室,然后将索引卡片放到面前,照着上面的提示读出课堂上要用的引文。但是他根本没注意到一个坐在第一排,恨不得将他的每一个字都吞入腹中的学生伊萨,她疯狂地喜欢上了他。布鲁门贝格没有察觉到这些,伊萨自杀了。

  还有另外三位虚构的学生——格哈特、理查德和汉西。格哈特想要在布鲁门贝格的辅导时间谈一谈他的论文,但却对教授忽然间的平易近人感到不可思议。在导师过世不到一年,他自己获得高校任教资格,但却突发脑溢血,死在了大学医院。理查德则是一直在写他的博士论文,并且幻想布鲁门贝格其实一直在读他的论文,只是教授厌恶他的论文而已。后来他前往南美洲旅行,被人诱骗并杀害于巷道之中。汉西在这些人中最奇怪。他家境富有,样貌帅气,但总会带着寒冰一样冷漠的眼神不断对酒吧和饭店里的顾客以极为生硬的语调朗读自己的诗歌,并以此讨要钱财。此后汉西的衰败与日俱下——他变得衣着破旧不堪,污迹斑斑,牙齿掉落,嘴巴干瘪。在柏林墙倒塌之后,汉西在火车站台上向着汹涌的人流呼唤人们走出迷茫时,过于激动而死。

  在小说的最后,与世隔绝的哲学家与四位死于非命的学生相聚在一个洞穴中。这个洞穴是一个时明时暗的空间,没有时间的流逝。逝去的人以近似于灵魂的透明状态相聚一堂,但狮子仅为布鲁门贝格一人存在。

  刚开始时大家还自如讨论,但是慢慢就发现:“土豆藤正缓慢地向我们爬来,要吞噬我们的名字。”失去名字的人开始失去对世界的掌握——没有语言,大家开始忘记自己要表达的东西,以至于忘记自己作为人本身。最后,狮子对着将要走出洞穴的布鲁门贝格大吼一声:“布鲁门贝格!”原本类似于空气的灵魂获得了新生,狮子将他拽入另一个世界。

  如何理解这个洞穴?如上所说,狮子是语言秩序的王者,先于语言存在。人死后失去语言,不可能拥有世界。洞穴中的人由失语到失忆的过程,正是人类对于世界可读性的考量。狮子最后通过给布鲁门贝格命名,使他由空气的形式重新焕发生命力——这是对于上帝造物的另一种模仿。

  洞穴之外有什么?洞穴出现于人类生命的尽头,代表着保护还是监禁?布鲁门贝格将“洞穴”看做是反映世界状况的总格局,人类即要最终归于洞穴,又要从洞穴出发——“洞穴的出口同样也是入口:他们通向开阔和自由,就如同相反地进入充满预感的深渊和沉思那内在的寂静一般。”小说中的另一个世界,即是对于尘世的告别和新世界开端的隐喻。

  这本小说可看做作者把文学作为形而上学问题的媒介进行考量的尝试,她试图探明一个问题——人类如何在理性的前提条件下,处理纯粹经验无法企及的困境。

  □林晓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