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做一颗有可能松动的螺丝钉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特朗普
11月16日,韩国首都首尔,抗议者继续举行集会,要求朴槿惠总统下台(新华美联)。
伊尔莎·艾兴格
莱昂纳德·科恩
《纳粹医生》
作者:罗伯特·杰伊·利夫顿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10月
1933年4月13日海德格尔写给弗里茨的信。
扫一扫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

  “奥斯维辛的背景就是这样,我们能怎样呢?”“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我不去做这个工作,自然会有别人去。”“我做了什么恶呢?我真的不知道。”这是纳粹医生们当年的辩护,这些自辩貌似适用于每个“身份”,除了医生,还有校长,或是选民。躲在这些身份背后,每个人都可以觉得自己只是庞大机器上一颗再小不过的螺丝钉,不值一提,也无能为力。

  是,就算只是一颗螺丝钉,如果愿意松动的话,是不是也有可能让庞大机器就此卡住,或是被迫停下?历史一次又一次给我们悲观的答案。可如果越来越多的螺丝钉有可能松动,答案也许会有所不同。

  热点

  总统,还靠不靠得住

  11月9日,川普以276张选举人票赢得选举,成为新任美国总统。继半年前英国脱欧,此次美国大选,民众们再一次通过投票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只是之后,更多困惑、愤怒、悲伤、恐慌的情绪爆发。游行抗议不断,恐吓言行频发,我们有必要在大选热度退去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民主党为什么会失败,以及设想如何才能帮助川普更好带领美国。

  书评君配合美国大选选题,连续做了多篇应景推送,包括《大选过后,美国大学课堂如何讨论特朗普》,一篇非常及时的前线观察,以及《总统,还靠不靠得住》,一篇值得深思的深度评论。为了让读者对于美国历史有更多的背景和了解,书评君还特别推送了来自《美国裂变》一书中的“1960年-2015年的美国社会政治变迁大事记”,帮助读者梳理川普之前五十年,美国发生了什么。

  一切都是朴槿惠的过错吗

  朴槿惠、崔顺实及周边事件自被媒体爆出以来一个月内不断升级,从“邪教”控制,闺蜜政治,权钱交易,再到如今更是发展到韩国民众连续三周举行周六游行要求朴槿惠下台,韩国检方也已在本月17日发表“特别调查本部立场”文件,表示最迟18日对朴槿惠展开“面对面”调查,这将是韩国历史上首次在任总统接受检方调查。

  书评君一周前曾推送深度时评《一切都是朴槿惠的过错吗》,试图说明地方主义和裙带关系在韩国政治系统中的影响力,“朴槿惠代表的不是她一个人……她所需要照料和平衡的关系只是这个以地方主义为前提的政治系统里的一个缩影。”

  四年前,朴槿惠被韩国民众视做心中只存家国大爱的神话,成为东亚第一位民选女总统。四年后,已然跌落神坛的她应该让我们意识到,政客们从来都不是神,而是人。

  观察

  双十一 我放在购物车里的大部分都是书

  双十一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节日,人们欢天喜地地提前在购物车中添加各式各样的商品。除了买家的积极踊跃,卖家的营销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线上延展到线下,从最初的电商扩充到现在低迷的实体零售也要凑来分一杯羹。

  11日早上,书评君特别发布了《我放在购物车里的,大部分都是书》,寄望在这个消费至上的时代,还能击中万千买书爱好者的心。或许书买回来之后也被丢在架上或床头吃灰,但仍然很高兴,能有同样一群爱书的伙伴在这个寒冬与书评君相伴同行。

  中年困境

  中年人的丑态是主流社会的精华

  这篇聚焦中年男人以及中年危机的观察稿获得本周新媒体端最高关注度。文中对于“这些中年人”特点的把握以及他们画像的描摹估计能让读者联想到很多啤酒肚、黄段子、不读书的中年人,可同样是他们,把持着当下社会相当一部分社会资源,并被视为主流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或许不是最可怕的,如精选留言中得票最高的评论指出:如果现在的年轻人还以“这些中年人”为榜样,“循环无法打破的话,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纪念

  伊尔莎·艾兴格 “简练版卡夫卡”

  11月11日,95岁的奥地利作家伊尔莎·艾兴格离开了我们。她因短篇小说《被缚之人》颇有《变形记》风范而被誉为“简练版卡夫卡”(a sort of concise Kafka),这本书的中译本也计划明年出版。

  艾兴格是战后德语文学的先锋者,代表作《第四道门》是奥地利文学史上第一篇描述纳粹集中营世界的文学作品。如今仍在德语文坛十分活跃的剧作家彼得·汉德克曾推崇说艾兴格的作品“像咒语一样,恣意而又强烈,源自最深的梦境,同时也映照出最深刻的真实”。

  她的一生似乎经历太多磨难,犹太裔的身份、集中营的摧残是她挥之不去的梦魇,丈夫早在多年前先他而去,儿子也在车祸中意外丧生,但愿苦难从此远离,离去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莱昂纳德·科恩 “你是我们的男人”

  同一天,莱昂纳德·科恩也永远地走了,这位加拿大传奇歌手、诗人,上个月还发了新专辑“You want it Darker”,虽然在接受《纽约客》采访时他说,“面对死亡,我已经准备好了”。

  可我们还没准备好。他曾经深情地对我们唱到,“I am your man”,是的,你是我们的男人。书评君对他的离开很难过,却也觉得,“心中的难过,是对离去之人最动人的纪念之一”。

  思想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医生的职责是救人,纳粹医生却不是,他们不仅见死不救,反而参与了医学屠杀和种族灭绝。究竟是为什么,让大多数纳粹医生自甘由天使倒向恶魔?

  书评君16日为大家推送了《纳粹医生》译者亲自为该书撰写的序言,详尽呈现了那段历史中最为特别的杀戮:它们由医生领导,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借着试验与研究之名,对生命却表现出令人无法理解的无视与漠然。可是“真正复杂、具有心理深度、富有启示意味的”却是两个“好人”:他们找理由拒绝“纳粹”的安排,更愿意接触实际的“医生”工作,他们并没有那么容易就放弃自我,倒戈相向。

  即便艰难,还是有另一种选择.书友留言中也回复道,“没有被那样的历史裹挟是我们的幸运,但还是不能把所有责任推给历史。”

  海德格尔

  “爱恋不过一年 却终生为此受困”

  近期,德国《时代周报》披露海德格尔与他弟弟的通信,让人们越来越相信海德格尔就是一个纳粹主义者。这位在思想界被视为传奇的哲学大家,竟然在希特勒上台那年主动亲近政治,令人无法理解并难以接受。出现在他个人笔记和私人书信中的反犹言论也让争议持续不断,支持者们坚信那只是海德格尔性格上的弱点,而反对者们却指出他的政治选择同他的思想哲学紧密相关。

  这段经历从此成为海德格尔一生的污点,让他终生为此受困。战后海德格尔对他和纳粹之间的关系一直保持缄默,直到1966年接受《明镜》周刊访谈时才作出一些说明,但他仍然没有承认自己错了,虽然也似乎没有否认。

  海德格尔曾经的恩师犹太裔教授胡塞尔说,“未来会作出判决:什么是1933年的真正的德意志的当下,谁是真正的德意志人,究竟是那些带有或多或少物本主义-神秘主义的种族偏见的德意志人,还是那些在满怀敬意的效法中继承了德意志伟人之纯粹志向的德意志人。” 这句话对于当下的我们同样有意义。

  本期新媒体观察 李佳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