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健康周刊·健康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健康周刊·健康关注

“余生风险”这么大:四成人血脂异常

新版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近期发布,建议20-40岁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造成国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其中,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提早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能够让人远离心肌梗死、卒中等疾病。经过我国政府及医务工作者多年的努力,高血压和高血糖的防控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仍然很低。

  11月20日是心梗急救日,阜外医院连续举办4场健康知识讲座,多位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近期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自救等,期望引起听众对血脂异常的关注和重视,及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指南特别提出了一个新鲜的概念——余生风险,强调年龄小于55岁的人群应关注心血管病余生风险,对于余生风险高的人及早进行干预。

  现状

  血脂异常者高达4.3亿人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被称为血管中的潜伏杀手,已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公众熟知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等都属于它的范畴。研究证实,早期检出血脂异常,监测血脂水平变化,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为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新版指南指出,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约4.3亿人,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率将以每十年30%的增幅上升,2010年-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万。

  “只要管理和治疗,80%多的人胆固醇是能够控制的,比血压的控制还稳定,关键是正确认识血脂。”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陈伟伟教授指出,现实中,越是高危、极高危的人群,胆固醇的控制情况越差,100个高胆固醇患者中只有约10个人知道自己是高胆固醇,仅有约5个在进行药物干预。如果不做任何预防和干预,到2020年,35-64岁的人群中,冠心病死亡率将上升31%,65-84岁的将上升69%。

  为此,新版指南特别强调,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止血脂异常的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对策

  先评估风险再个性化干预

  总体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是血脂异常治疗决策的基础,“医生会根据多个指标将血脂异常患者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而后再选择干预方案。”在陈伟伟看来,这个评估不仅有助于确定血脂异常患者调脂治疗的决策,也有助于临床医生针对多重危险因素制定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决策,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动脉粥样性硬化的总体风险。

  如果你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就是一个极高危患者,10年内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几率高达20%以上。

  如果你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度增高或是40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则属于高危人群,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几率在10%-20%之间。

  如果你年轻,十年内发生心肌梗死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你有风险暴露(如吸烟、肥胖),那么在你的余生阶段,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会升高,到六七十岁时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会高于同龄人,达到20%以上。

  陈伟伟提醒,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和保持理想体重。

  最新版《指南》建议:20-40岁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每3个月-6个月测定1次血脂。

  急救

  心肺复苏是抢救关键

  心血管病专家都喜欢提心血管病事件链:患者会因为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左室肥厚,然后逐步发展为心肌梗死、左室重构、心室扩张、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后到终末期心脏病死亡。“如果能走完这条事件链还算幸运,但每年至少有100万中国人死在了心肌梗死这个阶段,没有机会送到医院救治。”陈伟伟说。

  尽管急性心梗的死亡人群主要是老年人,但年轻人急性心梗发病率的增长速度最快,这让心血管病专家们非常担忧。

  “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否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将是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的关键。”阜外医院急诊室及19病区副主任梁岩也指出,更多的患者在抵达医院前发病,比如在家庭、公共场所,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至8分钟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呼吸恢复为止,具体的方法就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速度。

  因为呼吸循环停止后,没耽搁1分钟,成功的把握下降7%-10%,超过12分钟,生存率只有2%-5%。如果进行了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将提高2倍-3倍。“希望我们在目击身边的人出现突发心脏猝死事件时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尽早采取心肺复苏的方法,挽救更多的生命。”梁岩说。

  初级心肺复苏方法

  1 当发现患者倒地,首先需创造相对安全的环境跪倒在患者身体右侧,左膝平其肩部,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在患者两侧耳部呼唤,判断是否有意识,并进行呼救(自己或请身边人员)

  2 将患者平放至坚硬平面检查有无循环的征象(呼吸、咳嗽、身体活动),非专业抢救者不要求判断有无脉搏。若无意识及循环征象,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建立人工循环。

  3 在两侧肋弓的中央交界点之上二指处(男性病人可选择两侧乳头连线中点处),将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手指离开胸壁,另一只手叠放在第一只手上,双手平行,并将第一只手手指锁住,开始进行胸外按压。未经培训的旁观者可以仅做胸外按压,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建议胸外按压与救生呼吸交替进行,按压通气比例为30:2,先按压,后通气。

  4 胸外按压技术:肘关节固定,双臂伸直,且与患者胸壁垂直。垂直下压深度5-6cm,下压后完全放松,以利血液回流至胸腔;放松期手不要离开胸壁,减少对胸骨的冲击力;下压与放松各占50%时间,频率为100-120次/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