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称竞争是市场制度的灵魂;陈清泰表示竞争政策应提到基础地位,产业政策不应削弱竞争
| ||
|
11月26日—27日,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2016”在北京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等参加了会议,“产业政策”成为与会“大咖”谈及的热词之一。
吴敬琏在论坛上称,当前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是支持一部分产业、抑制一部分产业,这有违公平竞争原则。
陈清泰认为,产业政策在计划经济退出后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经济发展追赶的中后期,产业政策实施已经是“失大于得”。
吴敬琏
产业政策违反公平竞争原则
昨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2016”发表视频演讲。吴敬琏在提到产业政策时表示,中国一直实行的是日本式的产业政策,即在扶植一部分产业的同时,抑制另一部分产业,“这是抑制竞争,违反公平竞争原则”。
吴敬琏表示,大概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推行的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政策是产业政策。“我不是完全否定产业政策,或者包庇产业政策,问题是我们所执行的产业政策是日本引进来的,大致是(日本)在七十年代以前的产业政策。”吴敬琏认为,这个产业政策的特点是支持一部分产业、抑制一部分产业。“这显然是抑制竞争的,是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
吴敬琏在演讲中一直强调“竞争”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表示中国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里有一个问题是竞争,竞争是市场制度的灵魂。”市场保持持续、稳定、有效的增长,主要在于发挥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有效地配置资源,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形成一种在经济活动中共存的经济体制。”吴敬琏认为,这两个功能都要通过竞争形成的价格信号来实现,没有竞争,市场不可能发挥这两种功能。
吴敬琏同时表示,目前贯彻竞争政策,面临着认识、法律、政策、执法等层面的问题。
陈清泰
经济追赶后期 产业政策“失大于得”
昨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直言,中国的产业政策地位之高,几乎在各个国家前所未有,已经成为阻碍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障碍。
从事产业政策研究二十多年的陈清泰首先肯定了产业政策的正面效应,认为产业政策在计划经济退出后发挥了重大作用。“九十年代中后期,政府主导,依托国企,产业政策大规模投资的组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较快走过了经济发展的追赶期。”
陈清泰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无明确定义,实际上就是政府以行政力量干预产业的各种政策措施的一种综合。总体看,在经济发展追赶前期,产业政策实施有得有失,得大于失;但在经济发展追赶的中后期,产业政策实施有失有得,失大于得。
陈清泰解释,失大于得中的“失”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行政性垄断未能消退,市场壁垒依然严重存在;第二,所有制歧视未能消除,市场主体的不平等再被固化;第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市场选择和投资决策的权利仍未到位;四是区域市场分割依然存在,没有减退的迹象。
“中国产业政策的地位之高,几乎是各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已经成为阻碍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障碍。”陈清泰表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此消彼长,把竞争政策提到基础地位,产业政策不能削弱竞争。
■ 背景
11月至少5场论坛提及“产业政策”
自11月9日林毅夫、张维迎在北京大学公开就产业政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论战”以来,产业政策已在11月举行的多场经济论坛活动中出现。据新京报记者统计,自11月以来,已有至少5场论坛活动提及了产业政策。
11月5日,中欧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专题论坛上称,产业政策基本上没有必要,从实践中来看,“产业政策实施中发生了大量的企业和政府官员勾结,骗取国家补贴的事情。”
不过,也有专家肯定了产业政策存在的必要性,11月14日,在中国汽车报社“热点沙龙”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等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势必得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宓迪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