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下一篇

《血战钢锯岭》

梅尔·吉布森又讲了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

2016年12月0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张妍

  【今日看片】

  从今年九月的威尼斯影展亮相以来,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的《血战钢锯岭》一路叫好又叫座。对普通观众而言,可以比较单纯地把它当做一出精彩壮烈的战争戏来看;对于信徒来说,这就是一次神迹的实景重现,是虔敬、是教谕、是启示。而对吉布森而言,可能还是一次重要的心理治疗。

  不只是战争电影,更是一部宗教电影

  12年前,梅尔·吉布森拍了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名曰《基督受难记》(以下简称《受难记》)。该片巨细靡遗地还原了12个小时里,耶稣被审判、被鞭笞、继而被钉上十字架的全过程,其连篇累牍又极度逼真的行刑场面,血腥残忍得令无数观众产生了生理不适。

  除了“尺度”问题,《受难记》引发的更大争议,在于其中疑似蕴含的反犹主义,因此,影片刚一上映,就遭到了不少宗教组织、犹太社团及知识分子的抨击。几乎同一时期,吉布森的反犹、反同、家暴等丑闻接二连三,于是,他的电影事业几乎就此跌停了。直到今年,他才复出执导了《血战钢锯岭》(以下简称《钢锯岭》)。微妙的是,在相当程度上,《钢锯岭》和《受难记》,其实是一对姊妹篇。

  两部电影对暴力场面的逼真还原,尤其是人体遭到暴力而破损的场面,都堪称细致入微又淋漓尽致。1945年发生在冲绳岛上的这场攻坚战,完全是一个人间炼狱,《钢锯岭》的后半段,密集地展现了人体的各个器官,是如何被各式各样的子弹、炮弹、手雷、刺刀及火焰击碎、撕裂、切断、焚烧的。

  比起其他的战争电影,“钢锯岭战役”的格局并不大,而且,实际的“战斗”场面,篇幅也并不算多。可是,在表现“战争”施予肉体创伤上面,电影史上却找不到多少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同类。都是描绘暴力,吉布森的电影和吴宇森、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完全不沾边,因为那是一种漫画式的暴力及舞蹈式的美感,而且,更重要的是,那类电影的目的是让我们代入主人公,体会惩恶除奸的快感;同时,《钢锯岭》也和迈克尔·曼的《盗火线》或雷德利·斯科特的《黑鹰坠落》那种图解式的枪战戏不同,后者是让观众像指挥官或者记者一样,全盘掌握着有统计学意义的人数、火力、方位、战术、部署等等,进而对战况的走向有着宏观的判断。

  而《钢锯岭》呢,身陷枪林弹雨之中,所有人都只能关注到眼前几米远的天地,除了服从指挥官的命令,没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更不会了解“全局”上到底谁输谁赢。这显然是普通大兵的视野,所以,他时时刻刻都会看到身边的战友送命了、负伤了,鲜血、甚至脑浆,溅了自己一身。至于《受难记》,耶稣被遍布倒钩的铁链鞭打、手足被钉上钉子,那种高密度而且还有条不紊的皮开肉绽,则更是极致的残忍和惨烈。

  吉布森的用意是什么呢?这就要牵扯到《钢锯岭》与《受难记》相仿的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那个层面了——牺牲,这是受难,不唯此不足以迎来圣洁。

  没错,《钢锯岭》是一部战争电影,也是一部宗教电影,它真正的主题就是“牺牲”。在钢锯岭这座修罗场里,圣徒道斯(即救人的这位历史真实人物戴斯蒙德·道斯)弃绝了武器,只凭“再救一个”的信念,穿行在枪炮间,毫发无损,救出了一条又一条的性命(甚至包括一个敌人),这不是神迹是什么?请注意道斯离开战场时的镜头——他躺在担架上,从山岭上徐徐下降,镜头在仰视,又略略地倾斜,然后,这位圣徒沐浴在一片祥光之中,右手垂下,仿佛十字架上的基督复临。

  导演通过战争片完成了一次心理治疗

  耐人寻味的是,在如今的战争电影里,已经绝少有像《钢锯岭》这样,几乎刻意地让“敌人”完全成为一种纯粹的、背景式的敌人了。当下的主流做法是,留出若干片段,让敌人回归人性,表达其政治诉求或展现其正常的“日常”状态。然而,《钢锯岭》中,除了尾声处指挥官切腹自尽之外,整部电影里的日军,完全就是一群野兽、一群魔鬼,他们象征的,只有邪恶与死亡。即便那段切腹戏,似乎更多也只是吉布森本人对于肉体创伤的痴迷的又一次证明,而非真正给日军恩赐尊严。

  所以,《钢锯岭》真正说的是,一方面群众是有原罪的——他们都不介意杀人,而且还排挤和虐待圣人(道斯),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与魔鬼作战,接受了考验,于是终于得以通过牺牲而得到救赎。而道斯本人的牺牲,早在入伍受训时就开始了,他放弃了武器,也就放弃了袍泽的友谊与信赖、放弃了世俗的人生。

  吉布森本人不是道斯的同道,也并非企图通过《钢锯岭》来宣扬道斯所信奉的那种教义,否则他不该如此兴致盎然地设计和呈现这种种极端的血腥暴力。然而,他无疑是一个虔诚的、甚至狂热的信徒,在他直接取材于基督事迹的纯种宗教片引发了灾难性的争议之后,蛰伏多年,他终于又找到了一条迂回之路,把一个看上去很世俗很现代的故事,注入了他一以贯之的夫子自道。

  现在看起来,这一仗,他打得漂亮,从今年九月的威尼斯影展亮相以来,《钢锯岭》一路叫好又叫座,基本已经归属于“年度电影”的行列。在观众而言,既可以比较单纯地把它当做一出精彩壮烈的战争戏来看,只接受这个故事的动作场面和热血传奇即可,而对于信徒来说,这就是一次神迹的实景重现,是虔敬、是教谕、是启示。而对吉布森而言,可能还是一次重要的心理治疗,他就像道斯一样,多年来一直遭到白眼和欺辱,但在最后,信念坚定者实现了壮举,证明了自己,也原谅了他人。

  不过,绝大多数中国观众与《钢锯岭》的寓意,终究隔了一段距离,我们还是就把它当做又一部好莱坞奇观影片来领教,也就够了。

  □左敦(影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