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情
下一篇

窦文涛:读书,如同炼丹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窦文涛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论语译注》

作者:杨伯峻 译注

版本: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威尼斯日记》

作者:阿城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3月

  最近一两年,我读纸质书的时间少了,阅读时间却增加了。跟纸质书相比,互联网阅读显得“碎片化”。但我倒是觉得,我的阅读本来就是“碎片化”的。我屋里可能同时有七八本书,都打开扣在那儿,有时间了就抓起来读,读一段可能就去忙别的事了。

  我的阅读在不同媒介上贯通了。对我来说,阅读经验可以广到无边。读纸质书、手机、互联网、画册,甚至看展览、去博物馆,去参加活动(阅读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话的方式),都是阅读。对我来说,阅读就是用心观赏,吸取,思考,聚精会神吸收一件事。

  我每周要录五集《锵锵三人行》,两集《圆桌派》,共七个专题。编辑们会把各方面的资料搜集到一起,我每周会阅读大量这类的资料。所以说,我读的书都“碎”了,是各种吉光片羽的集合。

  以前西方有个先锋作家写过一本小说,它不是装订的,放在匣子里,没有页数,没有顺序,它解构传统阅读。我现在的阅读经验就是这样,没有系统,但无处不是阅读。系统性读书的好处是可以系统地学习和吸收。我这种“无处不是书”的读法,则像各种原料东一片西一片投进脑子,然后发生化学反应。最后会化合成什么,我也会期待。这个过程就像“炼丹”。

  碎片化的阅读看起来杂乱,但会给你一些方向。比如,你在朋友圈读了篇讲李世民的文章,读完之后好奇心没有满足,就去读《唐史》。比如你对耶稣感兴趣,但没时间读《圣经》,就去读散见于各个地方的关于耶稣的故事。当你读了10个故事的时候,自然会被指引回到原典,去读《圣经》。

  我读书没有“分别心”。我是阅读的主人,书不是。读书像一个旅程,也讲究缘分:一本书我今天看不进去,换一天换一种情绪状态,一下就看进去了。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有些书,可能读完就忘了,但最后落下的那个印象,会帮你提高思维能力,让你变成更有见地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