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娱新闻·行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8:文娱新闻·行业

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典礼深圳举行,青年探索奖诞下“双黄蛋”

建筑传媒奖揭晓,张永和摘最高奖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垂直玻璃宅
建筑师:张永和
2013年在上海建成的垂直玻璃宅以21年前张永和的设计为基础,这个四层居所采用现浇清水混凝土墙体,室外表面使用质感强烈的粗木模板,同室内的胶合木模板产生的光滑效果形成对比。
衡山路890弄8号楼外立面改造

建筑师:庄慎

新的建筑表面有一层 “新旧”质地的“包裹”。青砖为旧的“包裹”材料,新的部分用了一种发光的“砖”——白天看起来像青砖,晚上则是发光的。在白天,两种砖只有色彩和质感上的细微差别,整体形成传统砖砌建筑的古朴氛围,晚上,一部分发光的“砖”穿插在青砖中,形成全新的建筑体验。
南矶湿地访客中心
建筑师:朱竞翔
该项目位于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对夏洪冬枯的水文特点,建筑采用钢管架空式撑脚,应用了优化的自然采光通风设计,还集成了LED照明、电气灶具、屋顶雨水汇集以及污水污物多级降解等节能环保设备。

  在高楼鳞次栉比的深圳,谈论一场“自然建造”,是怎样的情形?

  12月6日晚,自然建造·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大剧院举行,现场揭晓了实践成就大奖、青年探索奖、技术探索奖和社区贡献奖4个奖项的归属。

  其中,中国建筑传媒奖最高奖——实践成就大奖由中国当代建筑师张永和获得。本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由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担任评委会主席。有趣的是,张永和曾是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评委,而王澍则是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首位中国籍建筑师。

  为了表达对于贝聿铭、王大闳前辈建筑大师的敬意,组委会还举行了“特别致敬环节”。

  中国建筑传媒奖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发起主办,是中国首个注重建筑的建造特点和在地特点,并以推动其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建筑奖。

  主题

  “自然建造”不是简单关注自然

  王澍自认是个“不太愿意抛头露面的人”,当时决定出任评委会主席,“提了一个条件,我们不是随便办一个建筑奖,我们要办一个有特殊的价值观思考的奖项,能够通过一个奖对整个建筑设计的发展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建筑在高速发展当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去思考,王澍认为,人文环境与自然的冲突是最本质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提出了本届建筑传媒奖的主题“自然建造”。

  对于这个主题,王澍特意花了10多分钟解释了自己的理解。他表示,“自然建造”的核心不是简单的所谓关注自然,而是从探索、保持差异性的世界观出发,坚持对差异性的坚持,对统一性的反对。

  “我们也再引申的话可以讨论得更深入,比如说如何应对气候的变化、能源的节约等等这一类问题。如果我们再朝前深入一步的话,整个建筑的结构体系、材料体系、施工体系和自然是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其实大部分的现代建筑的施工方式对自然的破坏是深度破坏,是不是还有新的办法可以解决。”

  最高奖

  张永和澄清与现代主义的关系

  实践成就大奖是中国建筑传媒奖的最高奖,用以表彰在长期建筑实践中体现“自然建造”或类似理念的建筑师,并要求该建筑师在近十年内有3个或以上高品质的相关作品问世。

  本届该奖入围者有张永和、刘家琨、张雷,三位都是中国当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其中刘家琨的建筑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尊重地域文脉、融入现场环境,提炼民间技艺。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等。

  张雷则是将欧洲的现代主义传统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和建造实际结合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关注乡土社会的重建。他在浙江桐庐县莪山乡戴家山村的先锋云夕图书馆项目,保持了原本畲族山村的房屋和院落的建筑结构,成为了当地村民的公共生活纽带。

  获奖者张永和,虽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但是他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幽默地澄清了他和现代主义的关系。“我显然就受到了现代主义很多的影响,我可以说现代主义帮助我认清了建筑学的本质,但是今天我觉得现代主义早就变成一套僵死的东西,而且常常沦落到一种审美的趣味。我自己实际上也受了很多的古典主义的熏陶,古典主义也实际上使我认识并理解了建筑学的很多核心的问题。”他觉得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从各种主义中突围出去,任何一个事物、一个观念被主义化、变成标签就失去了它原本所有的意义。

  【其他奖项】

  当晚,颇令人意外的是,青年探索奖下了“双黄蛋”。据悉,评委对三位入围者朱竞翔、曾志伟以及庄慎,展开了长达5个多小时的讨论。最终,曾志伟和庄慎共同获得该奖。王澍表示,“年轻建筑师这个阶段特别需要鼓励与肯定”。另一位评审、国际建筑师协会前主席阿尔伯特·杜伯乐(Albert Dubler)则表示,“两个青年探索奖就是两种方向和选择,也许可以看见两个不一样的未来。”

  虽然,朱竞翔与青年探索奖失之交臂,但是他同时还入围了技术探索奖,最终凭借新型空间结构、轻型建筑系统与可持续建造技术获得技术探索奖。社区贡献奖则由黄印武的大理沙溪复兴工程系列获得,他和团队以10多年的时间,修复沙溪古建筑,并关注恢复社区活力。

  新京报记者 何建为 深圳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