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股论市
比起保险业,直联实业融资需求的证券业处于国民经济更核心的地位,故而即使险资吃不饱,也必然被勒令后退。
12月13日,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对保险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出了规定,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称“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打赢从严监管和防范风险攻坚战。”这是继前海人寿竞购格力电器,在本月初意外引爆证监会保监会批评以来的又一次监管升温。
2014年安邦保险晋升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以来,安邦保险、恒大人寿、前海人寿、阳光保险、国华人寿系、华夏人寿系、生命系七大保险系等纷纷举牌上市公司,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
随着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痛批”野蛮收购的舆论走热,至9日,前海人寿宣布不再增持格力电器,而之前3天,恒大人寿被停止委托股票投资业务,直至昨日(12月13日)下午,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做出“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的要求明示,监管趋紧、保险资金大军在股市博弈中的全面收缩已成定局。
金融监管者如此调整自然有合理性。因为保险公司参与股市时,确以财务投资者为宜,即只根据流通市场股价来“用脚投票”,而不宜“用手投票”重组董事会。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及其资产管理计划的管理人都与专门的私募并购基金、产业基金有所不同,资本市场的胜者未必同时握有应对不同行业的企业经营人才。
例如,平安信托在成为上海家化大股东后,强势逼退原董事长和总经理,尽管同时引入了职业经理人团队,该公司如今的收入和利润却显著下滑。另外据报道,上个月南玻A原董事会倾巢出走后,作为公司新控制者的宝能也面临着接手乏人的窘境。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12月3日亦指出保险公司不能把盈利寄希望于证券资管能力,它们不可能做得比证券专业机构强。
道理如此,那为何险资还频频出手举牌?
这不能用“妖精本性”之类去理解,而要从保险公司的发展生态上去看。作为现代保险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寿险业务对保险公司而言,有长年支出压力,属于负债端业务。而这一块市场在内地方兴未艾,各家险商还处于抢地盘的阶段,所以一方面保费收入激增、三年内飙升1万亿元,但另一方面负债端的巨大压力传输到了资产端,投资收益率下降、利损差增加、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加强,特别是中小型保险公司更是力推短期万能险、推高预期收益率、加大保费规模,同时急于另找路子挣钱。
美国寿险资金近15年的股权投资比例一直超过30%。而到今年10月底中国寿险资金的股权比例还不到15%,成长空间巨大。去年股灾后,保险业响应政策号召大举入市,保险业全年收益也突破7.5%,可谓尝到了甜头。今年在实业增长放缓、上市公司现金量持续积累的股市中更思进取也不足为奇。
然而,较之国际惯例的险资入市,国内股市的可投资性却恐怕存在不足。一是市场投机性强。二是优质标的稀缺、公司分红力度低。故而险资虽大,也看不到长期稳健持有的好处,而要么试图通过举牌并派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游戏规则制定;要么希冀从买卖价差中获利。所谓“买而不举”的行为虽然属于自家不厚道,却也有几分面对“就是有钱”而产生的“挡不住的诱惑”。
然而,怎奈资本运作知易行难。比起保险业,直联实业融资需求的证券业处于国民经济更核心的地位,故而激撞之后,即使险资吃不饱,也必然被勒令后退。保险公司的两端再平衡只能通过降低负债端成本来解决。而在现有格局下,各家险企处于“谁先退谁倒霉”的囚徒困境中。
因此,随着此次保监会对通过监管手段规范中短期存续产品进行严格总量控制,及其他干预手段来降低行业负债成本和收益预期。险资对股市的渗透和改造进程也将进入一个更长的周期。
□缪因知(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