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要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要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举行,大屠杀幸存者和抗战老兵参加公祭仪式

南京全城鸣笛悼念大屠杀遇难同胞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昨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昨日,抗战纪念馆,市民在观看《一名日本侵华士兵镜头下的侵华战争》图片展。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3日上午在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出席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主持公祭仪式,国务委员王勇、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和中央军委委员张又侠出席。

  7时,天刚刚亮,国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缓缓升起又徐徐半降,为遇难同胞下半旗志哀。

  10时整,庄严的国歌声响起,公祭仪式开始。8000余名各界代表统一列队、胸佩白花、肃穆而立,雨水打湿了人们的脸庞,却几乎没人抬手去擦拭。耄耋之年的幸存者和抗战老兵也站在雨里,戴着的帽子也都捏在手里。

  10时01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江上的轮船、路上的汽车跟随鸣笛,轰鸣声震荡着古城南京的大街小巷。纪念馆里雨声淅沥、万人肃立,纪念馆外行人驻足、车辆停使。人们在同一时间为遇难同胞默哀。

  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和东部战区、江苏省、南京市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港澳台同胞代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遇难同胞亲属代表,江苏省各界群众代表等参加公祭仪式。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相关新闻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存107人

  国家公祭仪式上,最前排的位置永远为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而留,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据统计,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存107人,平均年龄超过85岁。

  11月7日11时53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钟去世,享年90岁;11月10日19时30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任静萍去世,享年94岁;11月12日凌晨4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宝珠去世,享年89岁……一周内三位幸存者撒手人寰。

  “她走得很突然,之前没有任何预兆。”任静萍的家人说,就在去世前两周,老人作为“50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调查”的对象之一与专家进行了访谈,而这未完成的调查,今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登记。彼时,登记在册人数超过千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登记在册幸存者仅剩107位。

  纪念馆内有一条长40米的“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路的尽头,“300000”的黑色数字触目惊心。这条路建成于2002年12月12日,用当年采集的222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脚印浇铸、铺就。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几乎每天都要走过这条铜版路,每当有幸存者去世,他就会在心里默念:“这位不在了,这位也走了。”

  据新华社

  【纪念活动】

  抗战馆展出70余幅日本士兵拍摄照片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9周年纪念日,也是第3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昨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下简称抗战馆)展出了70多幅日军侵华时的历史照片,拍摄者为侵华日军之一,成为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制度等的有力证明。新京报记者 黄颖

  图片再现历史:日军侵华屠杀平民

  昨日上午,《一名日本侵华士兵镜头下的侵华战争》图片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

  在抗战馆序厅内,70多幅图片分布在两张展板上,依据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制度等不同的主题组合,重现了日军侵华的历史。

  抗战馆编辑研究部副主任李鑫说,这些照片是从侵华日军士兵村濑守保所拍摄的照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详细记录了日军士兵的战场生活,同时非常细致地、客观地再现了日军侵略行为的真实情况,涉及天津、北京、大连、上海、南京、徐州、汉口、青岛、山西省、哈尔滨等地。

  村濑守保拍摄的照片共3000多张,他的遗属将其中的500多张捐赠给了日中友好协会,今年年初抗战馆从日中友好协会获捐电子版后,策划了此次展览。展览的文字说明,是根据村濑守保生前所著的《我的从军中国占线——村濑守保影集〈一位士兵拍摄下的战场记录〉》,和其本人的论述整理而成。

  他在这本书中说,“两年半的时间里,我辗转中国各地,参加了许多战役……日军对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无辜居民进行屠杀,却因为一句‘这都是为了国家’,竟然将其粉饰成合理的行为”。

  李鑫说,村濑守保拍摄的照片主要用来寄给日本士兵家属,所以更具有客观性,其中记载的内容既有日本官方的慰安所场景,也有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照片。

  其中,有一幅日本士兵在江边用钩子处理尸体的照片很值得关注,“日本右翼声称大屠杀死难者都是军人,这张照片就是证明”,李鑫说,图片显示,死者或者未穿军装,或者被反绑,“说明要么是平民,要么是战俘。”

  抗战馆获捐近百件东北抗联文物

  同样是在昨天,抗战馆还从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获捐了近百件东北抗日联军使用过的文物。

  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王礼堂介绍,这些文物出土于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遗址群,该遗址群发现于2015年,当年8月至10月,有关专家等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鸡冠山地区以及周边密营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后,认定“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遗址群”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面积最大、功能最全、军事设施最完备的东北抗联遗址。

  在鸡冠山密营,出土了大量的步枪子弹、手枪子弹、机枪子弹,还有自制的飞刀、马蹄铁等物品,“中国的、苏联的、日本的都有”,王礼堂说,这证明当时此处驻军规模大,战斗也很激烈。

  同时,此处还出土了斧头、凿子、铁锹、碗、碟子、菜盆、铁油灯等生活用品,以及地窨子、医院、食堂、马厩、粮仓、菜窖等,还有军事上非常重要的“之”字形战壕等,反映出当时鸡冠山密营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作战与生活、学习与训练、坚守与转移等情形,可以称得上是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是典型的东北抗联的游击根据地。

  据悉,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于天放、许亨植、朴吉松、金策、汪雅臣、考凤林、夏云杰、祁占海等东北抗联著名将领都曾经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另外还有一枚形似南瓜的地雷也很值得关注,王礼堂说,当时的地雷抓手通常位于顶部,但此处出土的两枚地雷“爪子”都在侧面位置,专家分析可能是为了便于携带,因而显得更加珍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