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
事件之所以出现僵局,也许主要不是孩子之间摆不平,而是家长与家长之间以及家长与学校之间摆不平。
连日来,中关村二小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让这所名校备受质疑。该校校长杨刚及三位涉事孩子的班主任吕老师接受了媒体专访,就校方回应为何滞后、为何认定此事为“偶发事件”等问题作出了回应。
校园欺凌事件,是不容回避的存在。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3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校时“偶尔被欺负”。其实,我觉得这个数字应该更大才对。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可以为此作证,不仅被欺负过,可能还欺负过人。只不过,其中大部分都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校园欺凌,长大后回忆起来,也不觉得苦涩。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受到关注,总理甚至都为此做出批示,主要是因为更为恶劣的暴力事件频发。尽管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我们应该知道,事件与事件是不一样的,得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将中关村二小事件直接等同于校园欺凌事件,大而化之地分析,尽管可以引申出很多很多,但脱离了事实的价值判断,往往并不靠谱。
满是污秽物的厕纸篓套在同学头上,从后果上看,当然非常严重,孩子的委屈和家长的愤怒,完全在情理之中。但是,还原到学校男厕中的那几十秒,导致恶劣后果发生的,却又可能真的只是同学间一次不计后果的恶作剧。这和一方长期的、想好了就在某个时间地点对另一方进行攻击的“蓄意或恶意”,并不一样。
世界确有恶意,我们从来就不是生活在伊甸园之中,成长的过程中想要不受任何委屈,其实只是家长的美好愿望。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普通孩子平均每三分钟就会出现一次带有恶意的行为。但是,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事情往往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糟。我们当然要保护孩子免受欺凌,但是也没必要过于敏感,而是应该给予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空间。
中关村二小事件之所以出现僵局,也许主要不是孩子之间摆不平,而是家长与家长之间以及家长与学校之间摆不平。这里面,受害者家长处理问题有点因为愤怒而略显冲动,施害者家长没能更好地换位思考受害者心理,学校在应急处置能力和方式上更显业余,尤其是第一次“针对不实言论保留追究责任权利”的声明,明显是火上浇油。
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培养孩子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偶发事件”思维不能有(都应高度重视,从每件小事抓起),“偶发事件”心态可以有(不按成人手段,解决孩子问题)。不管处理什么问题,孩子的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舒圣祥(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