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贸易政策更多是一种政治均衡,在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合法权益的同时,我们还需更多“政治智慧”,打破政治因素导致的国际贸易政策扭曲。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12月13日表示,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到今年12月11日为止,WTO成员在对华开展反倾销调查时要全面停止使用“替代国”的做法。据商务部网站消息,针对美国、欧盟对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中国已于12日正式启动了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
美国、欧盟、日本是我国对外贸易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拒不履行世贸组织成员国应尽的义务,中国启动世贸诉讼,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合情合理。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市场经济地位”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包含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少数世贸成员国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因素,单纯利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程序之外,还需更多的“政治智慧”,例如关注他们国内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的影响等。
利用国际通行的法律和规则,如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双边磋商,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是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根本性策略。但我们也要认识到WTO的局限,因为WTO并不具备超国家权力,对各成员国的协议、规则、报复和制裁等约束都需要成员国自觉和自主执行。简而言之,WTO更多只能协调各个成员国的利益,而不能消除各个成员国之间贸易摩擦的根源——国家利益的冲突。即便这次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使得美国、欧盟和日本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些国家仍然会有更多的贸易壁垒针对中国。更何况,多边贸易规则往往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
国际贸易必然掺杂了国家利益,因而它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从经济效率或者说理论的角度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相比是“次优”的,但现实中贸易保护主义却总是像个“幽灵”一样阴魂不散。这需要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来寻找根源,国内的政治因素,如选民、公众、官员的个人偏好,以及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游说、通过政党寻找代言人);国际的政治因素,如贸易霸权国、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贸易报复行动)等,都对国际贸易政策施加重要的影响。
在贸易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中,究竟是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还是贸易自由政策,利益集团发挥着很大的影响力。虽然总的来说,贸易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是国家利益,但很大程度上是一国各种利益集团政治角逐的结果,政府的目标也并非总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集体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是否被政府采纳不在于受益或受损的人数多少,而在于利益集团的集体行为是否有效。事实上,中美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两国总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在很多情况下,贸易政策保护的往往是少数人,例如欧美保护农产品,实际上农民占这些国家总人数的10%还不到。从理论上来讲,小利益集体更容易达成有效行动,因为其贸易保护的单个平均收益最大。
国际政治对各国贸易政策关系的影响,焦点在于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博弈。华盛顿国际贸易政策智囊机构科德豪尔研究所总裁休斯·柯伯特曾经深刻地指出:“美国只想利用WTO打开外国市场,欧盟拿WTO来与美国相抗衡,日本则用它保护自己的市场。”
因此,贸易政策更多是一种政治均衡,而不简单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不仅仅是法律和规则问题。我们在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合法权益的同时,还需要更多“政治智慧”,打破政治因素导致的国际贸易政策扭曲。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在打好“政治牌”的同时,要有一个平和、务实的态度,切莫被美国、欧盟、日本将问题扩大化和政治化,即便暂时不被他们承认,对中国发展甚至中国外贸的影响并不大。15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只要我们真正坚持市场化导向的深化改革,并通过不断的政治博弈,这个问题必然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盘和林(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