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四大任务。除了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之外,会议还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新内涵。
1 去产能
防止已经化解产能死灰复燃
会议提出: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方面,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做好人员安置工作。要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做好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去库存方面,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今年“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不小的成绩,钢铁煤炭提前完成全年指标,同时钢铁行业供求发生了较为根本性的变化,价格反弹、企业盈利,出现明显好转,去库存方面量也比较大;在降成本方面,规模以上企业财务成本下降较多,利率下降也使实体经济领域利润增长比较明显。
“不过,目前‘三去一降一补’仍存在一些问题。”刘元春指出,一是去产能过度依赖行政化举措,很多地方不是去产能,而是去产量,导致去产能没能真正形成一种平衡的动态的供求关系,一旦价格上扬就会出现僵尸企业,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同时,目前去产能仍主要集中于钢铁和煤炭,需要进一步扩容。二是去库存前期基本上全国齐步走,目前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比较厉害,资产泡沫的问题较为严重,城市间的分化较大。三是降成本方面,总体宏观税负并未明显下降,更重要的是,降成本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四是企业资产负债率虽有所稳定,但是企业和政府债务上升太快,这是最大的一个风险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攻坚战,不是一年一蹴而就的工程,必须要持续进行。”刘元春表示,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年,面要更广,去产能涉及的行业要更多,比如水利、平板玻璃等。同时,向更深入的方向拓展,从过度依赖行政举措,逐步过渡到依赖制度和市场自我调整的方向上来,从简单的、表象化的问题导向逐步深入到基础性的、牵引性的改革方向。最后,取得的收效要更稳定,更为持续,成效更大。因此,“三去一降一补”要有一些新的内容、新的举措。
刘元春认为,明年的着力点在于,去产能要处置僵尸企业、高负债高亏损的企业作为重要的突破点;三四线高库存的区域要着力去库存;在税收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明年去杠杆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难度最大和最迫切的,因为它涉及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风险上扬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 沙璐
2 农业供给侧改革
治理农村环境落实三权分置
会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大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力度,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力度。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与农业结构调整相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从根本上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以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他认为,首先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应对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和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控制农产品人工成本过快上涨、增强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农村青壮年人员外出务工,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叶兴庆表示,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解决谁来种地以及怎么种地的问题。首先土地经营权要流转起来,向新兴经营主体流转和集中,使得他们能够长期投资和投入。第二,要对新兴职业农民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包括从土地流转的服务,农业技术,信贷和保险上等多方面来扶持一批新兴经营主体。新兴经营主体应该优先发展那些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及返乡农民工。
此外,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对农业支持政策进行调整。目前很多补贴都是按照承包关系发放的,而补贴应该逐步转向支持新兴经营主体。政策应该起到更明确的导向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提出“要加大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力度”。对此,叶兴庆表示,以前中国农业发展是解决数量不够的问题,但要清晰地看到我们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种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一些地方已经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后果。
他说,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农业产能必须尽快退出,也就是说“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的退出”。
叶兴庆认为,我国农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之一是产能结构,今后推动农业走上绿色发展道路,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京报记者 李丹丹
3 振兴实体经济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品牌建设
会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
【解读】 在振兴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强调发扬“工匠精神”,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这对中国经济转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推动内需增长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讲质量讲创新的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就是要专注自己产品的质量,在自己的领域不断超越自我,给市场和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打造企业自己的品牌。”张占斌说。
张占斌认为,如果每个企业都有讲求质量、打造品牌的意识,对国家经济就是重要的支撑。“企业的品牌有时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品牌,尤其是我们说的‘百年老店’。”
张占斌表示,发扬“工匠精神”,为市场提供有价值的有效的供给,也能推动内需增长。“中低端的产品你生产再多,老百姓不买。我们的消费者购买一个类型的商品,往往有自己中间的品牌。如果我们自己的企业,质量不行,老百姓仍然会选择国外的品牌。”
同时,张占斌表示,实体经济的疲软对于企业真正落实“工匠精神”还有一定的难度。“好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产生价值,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并不是大家不愿意专注质量。但客观上也有一些企业急功近利,什么赚钱、怎么生产赚钱快,就怎么做。”张占斌认为,这不仅需要企业有长远的眼光,更需要国家层面有一整套的政策出台。
“从国家层面,必须有大的规划支持鼓励企业踏踏实实做事。让创新的人受益,这是很重要的因素。”张占斌提出,创新和科研对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而言,成本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的经济政策须向这方面倾斜,如方便企业研发的贷款等,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型企业流动。
“特别是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这么多百年老店的发家过程,都是艰苦创新创业的过程。对于人家的家业,具有产权的产品,我们必须从政策上保护好,让他们对创造产品和获得收益有信心和安全感。”张占斌表示,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市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真正营造有利于创新成果保护和转换市场环境。 新京报记者 吴为
声音
中央根据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形势变化,面向更深层次、更广泛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深化、扩展改革任务,显示中央对于结构性改革的深刻洞悉和科学把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召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明确了在经济转型阶段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正确路径,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意义深远。——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
据新华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