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D02版)
“校园欺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在校园欺凌成为持续的社会热点话题时,欺凌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以及家长在面对校园欺凌所遭遇的困惑也逐渐成为讨论和反思的话题。如何成为保护孩子免受校园欺凌第一道防线,如何尽可能消除校园欺凌萌生的家庭土壤,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
家长困惑 1
校园欺凌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回忆起以前上学时候调皮捣蛋恶作剧的事儿,要是搁今天,也该算是‘霸凌’了吧”,中关村二小事件持续发酵时,张先生在朋友圈这样调侃。家长对校园霸凌问题越发关注的同时,也遭遇了最直接的现实困惑:到底哪些行为可以归为校园欺凌?
事实上,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未对“校园欺凌”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对校园欺凌的描述是“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但对于具体哪些行为是欺凌,如何判断情况“轻”、“重”,目前法律法规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解释和规定。
那么,国际上的标准是否可以拿来参照呢?曾在美国半岛国际学校担任校长,现任培德书院国际学校总校长的钱志龙表示,就他了解的情况看,美国学校在处理中通常使用的判断标准包括“长期的”、“反复的”、“针对性的”。但是,类似的国外标准在此次中关村二小事件上也引发争议。
有专家提出,应根据孩子的感受判断是否属于校园欺凌。可专家观点也遭到家长质疑: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同样的行为对孩子带来的影响也各异——在有些家长眼里只是孩子淘气、顽皮的表现,孩子间的玩闹或小恶作剧,而在其他家长眼里则是严重的校园欺凌——“个人感受”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家长困惑 2
孩子为什么会遭遇“校园欺凌”?
“那时,儿子几次被同学堵在厕所里羞辱。”虽然孩子已升入大学,但初中的校园霸凌事件,李女士至今挥之不去。让她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个头儿一米八的儿子到了学校却成了“被欺凌者”?
学之郎情商教育创始人倪志勇接触过众多遭遇类似困扰的学生和家长。在他看来,孩子被欺凌有很多原因,一类是孩子缺乏内在自信,或者是平时父母陪伴管教少;另一类则是受班级氛围影响,如果班主任很不喜欢某个孩子,也容易导致这个孩子被孤立和伤害。从以往的情况看,学习方面的后进生也容易被欺凌。此外,有些被欺凌也可归为冷暴力,孩子社交方面受阻,交不到朋友,这类孩子也有自身原因,比如不注意周围人的感受,希望赢得别人的认同,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去做。
北师大二附中语文教师何杰童年时也曾遭遇“校园欺凌”——因小时候身体矮小瘦弱,走路外八字而被同学起侮辱性外号,被欺负的经历持续到高中。“长大了以后,我慢慢明白,处于优势者的人往往喜欢‘欺负’别人一下,比如动不动嘲笑一下别人胖、说一下别人蠢,或者损别人一句。别人如果不高兴了,有点修养的就来一句:‘开玩笑呢,当什么真?’如果没有修养则根本不理你的痛苦。”
何杰认为,缺失“感同身受”的教育,是校园欺凌问题频发背后的重要原因,“如果不重视共情能力的培养,而只看重学生的竞争结果,那么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会结出恶果”。
家长困惑 3
孩子遭遇“校园欺凌”该如何帮?
“老师说,如果有同学欺负你,第一次要告诉老师,如果一星期还那样,你就原样打回去。”母女闲聊中,乐乐妈问起女儿校园欺凌的话题,一年级的女儿满不在乎地回答道。中关村二小事件发生后,乐乐妈也像很多家长一样开始思考:万一遭遇校园欺凌,该如何教孩子应对,自己又该作何反应。
现实中,因为学校大多在欺凌行为发生后才介入,且多数表现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的态度,导致有些家长在孩子遭遇“霸凌”后,一心想要为孩子“讨说法”、“求公道”,常出现过激言行。
有校长表示,在此次中关村二小事件之后,当他看到网上有家长说要孩子带着武器去学校时,他被这样的言论惊呆了,“这样的言行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家长祭起保护孩子的大旗之后,手段和方法都变得无足轻重。”
在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看来,面对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父母给予孩子的感觉应该是安全、坚定,给孩子支持但不过度反应,“家长反应过度的也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觉得事件在父母那会儿变得失控。”
何杰希望的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家长,自己首先得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自己做起,先控制自己的情绪,真正理解领会孩子的感受,同时也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们的失当行为会给家长和老师带来痛苦。
■ 探讨
建议一
制定反校园欺凌法规
有司法人士建议,针对当前司法短板,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反校园欺凌、暴力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欺凌者及监护人的惩戒教育,通过立法让恶意欺凌者受到惩治。教育行政机构应根据立法规定,制订校园暴力对策与应急处理计划,加强校园欺凌、暴力行为的法律干预。学校根据各自情况探索启动反校园欺凌的应对方案及反欺凌个案惩治与保护。同时,也通过立法明确要求学校建立预防、发现、应对和消除欺凌现象的机制。在课程中涵盖反欺凌教育的内容,鼓励采用非暴力方式解决冲突。
建议二
引入驻校社工制度
有专家建议,通过驻校社工制度的建设和服务体系的搭建来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在中小学引入专职的“社会工作师”,及时评估、发现、干预“校园霸凌”不良苗头,在事件发生时,专业社工师可以给班主任提供帮助。据媒体报道,从2008年起,广州市民政局、海珠区政府共同向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购买驻校社工专项服务。如今,驻校社工项目共在海珠区的13所学校试行,每所学校进驻两名社工。针对校园欺凌事件增多,驻校社工正在尝试对“校社联动预防校园欺凌机制”进行探究。
D02-D04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