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编者按:新京报小记者活动旨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社会、表达自我、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培养孩子们观察社会时事、写作、独立思考、组织等能力。
目前,新京报已经在北京近30所中小学校挂牌成立新京报小记者通讯站,通过考核的500名左右热爱写作与新闻的中小学生们,在各自的学校担任小记者角色,他们捕捉校园生活趣事、评论教育新闻、参与探讨校园事件并不定期为新京报投稿。本期我们刊登了灯市口小学等几个小记者站的来稿。
课间十分钟 时间紧任务重
在学校读书,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生物、政治、地理,还是各种创新实践课程,每天在一堆让你抓狂的课程轮番轰炸下,无论怎样粗大的神经,都会应接不暇,郁闷得像墙头上的草一样不能自拔。
不过每过45分钟,当令人“销魂”的下课音乐铃声想起时,我们无论是“短路”还是“断路”的大脑,都会瞬间被刷新,一双双小眼睛笑眯眯地盯着老师。于是老师也就很配合地离开讲台,把珍贵的九分四十多秒“还”给我们。
用老师的话讲,不消几秒钟,校园里就像六月底的蛤蟆坑一样充满喧嚣——吵闹声、大笑声、偶尔的女生尖叫声、噔噔地上下楼声、操场上的欢呼声……奏响充满生机和欢乐的乐章。
课间十分钟,同学们要抓紧时间解决很多事情。比如:上厕所;课代表到年级办公室领取批改好的作业;去水房打水;交流昨天《锦绣未央》的狗血剧情;私下讨论班上出现的某某和某某的“新”情况;聊聊新来的历史老师帅不帅……以及赶紧偷吃两口各自带来的零食。班主任们也绝对不会放过这段时间。他们会找到个别同学,或苦口婆心,或掏心掏肺地进行一番叮嘱。
有些同学到操场上“疯”了一圈——丢沙包的、打两下篮球对攻的、跳皮筋的……这些人在听到上课铃后,会如同救火一样跑进教室,赶在老师进门前坐好,令人暗生钦佩。我很纳闷,他们是怎样利用十几秒钟,从楼外跑进三楼教室的?
随着老师们走进教室,班长的一声“起立”,新的一节课开始了。无论刚才的课间十分钟是愉快还是伤心,我们都要赶紧转换“频道”,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也许正是这45分钟的漫长时间,正好显现了课间十分钟的宝贵啊!(供稿:新京报小记者乔佳桐,发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记者站。)
“变化多端”的课间十分钟
我们的课间十分钟多彩多姿,有时是热热闹闹,有时是安安静静。
热闹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大晴天。每逢这样的日子,当广播里一传来美妙的下课铃声,同学们就你拥我挤地跑出教室,飞快地来到操场上,有嬉笑打闹的,有玩球的,还有砸沙包的。
砸沙包是每个同学都非常喜欢玩的项目,我也不例外。扔沙包的人,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攻击“目标”的机会;躲沙包的人,左躲右闪、蹦来蹦去,像只灵巧的猴子,但终归是躲不过扔过来的沙包,都会相继败下阵来。如此这般,大家轮换上场,互换角色,每次都玩儿得乐此不疲!
安静的时候,往往都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们会看看走廊学校最新布置的展示,或留在教室里趴在桌子上闭目养神,或是与知心朋友聊聊天……这种感觉倒也幸福!
这就是我们变化多端的课间。虽然只有十分钟,短暂却快乐! 上课了,广播里传来一阵音乐声,短短的十分钟在同学们意犹未尽中结束。(供稿:新京报小记者宋晓涵,发自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小记者站。)
■ 校园活动
在小记者眼中,学校生活中有哪些值得关注,哪些印象深刻?以下文字,来自新京报小记者的日常投稿。
学校“加餐” 每天成本3.5元
11月14日,玉泉小学开始试运行课间加餐,加餐安排在课间操后,第三节课前进行。
此前,玉泉小学教师在学生中进行了调研:学生早上大约7点前在家用早餐,12点之后在学校用午餐,中间相隔五个小时,大部分学生有饥饿感,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也影响了第三、四节课的学习效率。统计显示:95%的学生同意加餐。因此,玉泉学校决定为学生提供非营利课间加餐。
经过市场考察和对已加餐学校的调研,为保证食品安全,降低食品价格,学校决定通过增加人力和设备,由学校食堂对加餐食品进行加工。主要加餐品种是糕点(为保证安全和健康,不提供奶制品和水果),在上午大课间之后进行加餐。加餐糕点确定为:周一:豆沙面包;周二:枣泥酥饺;周三:黄油酥饼;周四:海绵蛋卷;周五:双色三角蛋糕。
通过计算,一周的面粉、鸡蛋、油品、各类配料、人工、水电、湿巾等综合成本,每天的成本价为3.5元。加餐自11月14日开始试运行,至期末放假结束。加餐采用家长自主选择的办法,自愿加餐的自由选择。
学校也提醒同学,不能因为加餐就不吃早餐,否则前两节课的学习效率将会降低,同时部分同学有可能会出现低血糖之类的症状。
“加餐的糕点很好吃,也能填饱肚子。”有同学这样说。(供稿:新京报小记者黄翩然、李春颖,发自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小记者站)
科技嘉年华 探秘小丑镇
10月31日,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举办科技嘉年华活动。林场、研究所、糖果店、餐厅、警察局……风雨操场变身“小丑镇”, 同学可自选要去的场所,在小丑向导的带领下,完成一个个科学探险。在“林场”观察water gel如何将水凝结住,在“研究所”中亲自制作雪花,在“餐厅”中学做曲奇饼干。最后同学们拿着学习卡片兑换神奇礼品时,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供稿:新京报小记者郝仁华,发自灯市口小学小记者站。)
走进本草世界 尝“百草”做药囊
11月17日,石景山区实验小学组织五年级师生来到北京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主题为“走进本草世界,传承中医文化”的研学活动,活动内容分四个环节:识标本,寻医史,尝本草,做药囊。在专家的指导下大家亲自品尝了各种味道的草药。一时间,皱眉、咧嘴、吸气等各种各样的表情纷纷出现。同学们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亲自体会到了中药饮片的形、色、气、味,学会辨识多种常用中药饮片。最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自己制作了装有艾草等防治感冒的专属于自己的中草药香囊。(供稿:新京报小记者高子惠,发自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小记者站。)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