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虹桥一姐”:另类走红带来消极示范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娱情分析】

  很显然,虹桥一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从一个粉丝成功摇身变成了“明星”。这些裹挟着讽刺甚至是恶意玩味的人气,依然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并且最终带来商业价值实现变现。

  没想到,前阶段被疯狂吐槽的“虹桥一姐”,在几天前开通微博了,粉丝目前已经达到了19万。不仅发视频力证自己就是“虹桥一姐”,还与营销号合作开始做广告。很显然,虹桥一姐从某种程度上已经从一个粉丝成功摇身变成了“明星”。然而这样的走红方式应该引起我们警示。

  关注“虹桥一姐”事件的人不难发现,虹桥一姐最初引发广大网友关注时,网友对她的追星行为进行批评。但是随着讨论的发酵,虹桥一姐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各种恶搞的表情包被制作出来,成为“厉害”“霸气”等词的代表。虹桥一姐甚至成为衡量明星红不红的标准。明星发现自己有和一姐的合照都要晒出来蹭热度,甚至有明星主动求“约”。明星粉丝开始专门联系虹桥一姐来接自己的偶像以给偶像造势,就连直播平台都想利用一姐的热度蹭流量,开通了虹桥一姐接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到了15万。

  虹桥一姐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仅获得了偶像的关注,还成为能获取一定经济收入的“明星”。然而这样的一种另类的走红方式会给追星群体们带来怎样的示范作用?会不会有更多的粉丝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偶像的注意力。对于青少年又会带来怎样的价值观偏差,是需要反思的问题。

  纵观今年这些另类的走红事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裹挟着讽刺甚至是恶意玩味的人气,依然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并且最终带来商业价值实现变现。全民娱乐化的浪潮下,许多事件都被以娱乐的方式消解了。对广大吃瓜群众来说能否在这些“另类”事件主体身上找到一些自身的优越感,能否将这些另类转化为娱乐价值、带来更多的表情包才是重点。而对广告商来说,走红的方式已经不重要,内在的价值也不是最值得关注的对象。能带来多大的流量与随之而来的商品价值才是重点。

  以商业价值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是一种价值观的偏差。对“虹桥一姐”们的态度,不管是群起而攻之,还是演变成一场网络狂欢,借助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梗来吐槽、恶搞,背后其实是在寻求一种自我认同感。而许多事件的娱乐化消解方式,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通人精神世界的虚无和贫瘠。

  □团子(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