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决选书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决选书单
上一篇

再版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

  作者:朱东润/陈尚君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11月

  此书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基之作,以现代文学观念梳理与鉴别传统诗文批评文献,范围自先秦至清末,内容涵盖诗歌、散文、小说与戏曲,体例以个人为目,搜罗宏富,材料精审,见解精辟。

  朱东润先生国学修养深厚,又曾留学英伦,故对文学本质及价值颇具通识。论者或赞其接受了进化及审美的新观念,或誉其庚续了知人论世的传统,实则朱先生蔚为大家,盖以其深具文心而已,故议论能通贯古今,多有发明。如论《诗序》,谓后人作诗,直欲并古人作诗之志与赋诗之志于一身,遂为中国诗词之特性。类似阐幽抉微,理解同情,所在多有,可谓史家之大义,学问之圭臬。

  此书原为朱先生三十年代印制的大学讲义,经不断增补修订,于1944年以《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书名出版,此最新版为朱先生弟子陈尚君校补整理,历年讲义稿凡有删改处则以脚注出之,对于研究朱先生的诗学颇具价值。读此书,想见前辈学人之风,信乎山高水长,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亦即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景凯旋(学者)

  《被禁锢的头脑》

  作者:(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乌兰 易丽君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被禁锢的头脑》属于苏珊·桑塔格所说的那种“诗人的散文”,按照她的说法,诗人的散文都有一个特别的题材,即诗人使命感的形成,但米沃什此书描写的却是诗人使命感的丧失。书名即已经体现了此书的主旨:人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丧失了独立自我,人就将不成其为人,文学也将不成其为文学。

  此书出版于1953年,在揭露极权的思想禁锢方面,米沃什的先见之明迄今仍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深刻洞察力。他指出,时代产生了一个新的道德原则,它所根据的不再是善恶标准,而是进步的标准。知识分子由此解决了“哲学的贫困”,通过对历史必然论的认识而获得个人的生命意义,并以此创作来为新政权的高墙添砖加瓦,这样的文学注定是失败的。

  米沃什是一个兼具诗性与理性的诗人,既有理性的怀疑精神,同时又有对超验意义的激情。他始终坚持自由、正义、尊严与智慧等传统价值,并且第一个指出了新信仰背后的道德虚无。正是由于这一点,在他那些悲伤的作品里依然充满对这个世界的信任,给我们指出最基本的事物。□景凯旋(学者)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作者:殷海光/林毓生

  版本:三辉图书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年7月

  我1988年入学北大就碰到林先生的命题——“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二十余年来不时浮现脑中,觉得自己的一些尝试是在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信录,可以部分当作林先生的学思分享,可以了解到林先生这个创见萌发得早,大致在他台大毕业,就读芝加哥大学思想委员会之际,算是思想出自青年,先有洞察再有研究实证。有一点不可不提,就是林的学问缘分太大了,受教于五四一代人物,台湾自由主义开山者殷海光。芝大又受哈耶克耳提面命,还听过阿伦特的课,实在让人羡慕。

  本书的策划人严搏非十余年来以出版表达自己的问题关切,引领思想辩论,选书眼光之高,志业之深沉专精,实在让我感佩。这份书信录,让我自以为可以和中国自由主义先辈接头,体悟他们的生命学思,翻阅之中,内心渐有拓宽。

  我多年痛感没有遇上好老师,走了很多弯路,在学问生命上不能成器。看殷林二人的书信,觉得有人生导师,说是人生的大幸福不为过。读这本书信录,求学问道者可以林为楷模,在为师者可以“殷鉴不远”。教学相长,如切如磋,这些字眼在这本书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薛野(西西弗书店创始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