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决选书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决选书单
下一篇

国故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陈梦家学术论文集》

  作者:陈梦家

  版本:中华书局 2016年2月

  陈梦家先生于“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时的1966年9月3日离世,离世时只有50多岁。他是我国二十世纪成就卓著的学者,是一位视学术为生命的学问家,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学、宗教学乃至艺术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我在做艺术史研究时,发现他对家具也非常有研究,与王世襄先生一样,在此方面有真知灼见。他在海外搜集整理中国流传文物,仅青铜器一项,就拍过4000多张散佚的图片,出现在他的英文重要著作《中国青铜综述》中。他有超出群伦的才华,却又极为用功,他留下的文字不仅思想启发性大,又立论精审而稳实。虽命运多舛,但从没有停止寻求真知的步子。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陈先生的文集,收录了他生平的重要作品,部分作品是第一次发表。它有三层意义,一是在于更好地研究陈梦家先生的学术;二是有助于诊治当代浮躁的学风;三是可以表达我们对这位离世整整五十年的卓越学者的纪念。□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辽史: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作者:(元)脱脱等著

  主持修订:刘浦江

  版本:中华书局 2016年4月

  并非史学专业出身的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时,突然感到当年随堂测验发觉刘浦江先生站在我背后时的忐忑。又想起当年那个中文系大一学生,出于对先生学识和人格的崇拜,与几位室友一起阅读《辽金史论》的情形。当年先生深入浅出的教诲,让我初次领略到了治史者应有的冷静与通达,萌生了对古典文献学的敬畏。先生从专业研究者角度对民族史问题的评说,更让我们接触到了另一种审视历史的视角,另一种反思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方式。

  辽史是冷门的学问,刘浦江先生以其坚实的学术成果,赢得了学界的敬意。先生曾说:“一个人不能到了八十岁还靠知名度活着。”即使无知如我,也能明白修订本《辽史》将成为辽史研究的重要阶梯。而广大并非辽史专业的文史研究者,对这部书给予的关注,大概也包含了对刘浦江先生的怀念。这部书稿凝结着一位辽金史领域杰出学者的心血和生命。对一位将学术传承看得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的学者来说,继承他的学术遗产,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张一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

  《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作者:张仲民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1月

  《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是一部近代中国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之作,它试图解读西方一些重要的思想概念或人物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史,包括西方一些学术思想和学术范畴如何进入中国的思想界,如何被中国大众所理解和接受,接受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异等,颇有新意。作者关注的重心并不是意识形态或官方语言,而是这些西方思想怎么样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比如在宏大的中西思想潮流当中有些西方概念怎么成为中国人的谈资,在中国思想世界如何发挥作用。

  作者引用了民国时期大量第一手资料,如当时的报刊和原件。不像有的人做思想史偷工减料,不愿意查民国时期的报刊资料,所以写出来的文章的权威性,从学术规范角度来讲是要打点折扣的。此外这本书在研究民国以后中国思想史方面的视角是非常有意思、非常独特的。和此前金观涛、黄兴涛等人的研究相比,作者还是有所进步。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视角,以及作者的材料功夫,都比较欣赏。□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