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决选书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决选书单
上一篇  下一篇

新知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

  作者:(美)库尔特·约翰逊、(美)史蒂夫·科茨

  译者:丁亮、李颖超、王志良

  版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本书是几十年难得一遇的科学、人文密切交织的好书。两位作者一是蝴蝶分类专业人士约翰逊,一是记者科茨,配合默契。纳博科夫是文学家中了不起的昆虫学家,也是昆虫学界知名度最大的人物。对博物爱好者来说,此书用较充裕的篇幅讲清了博物学家如何工作,特别是标本如何采集、博物馆内如何鉴定、新种如何发表、如何处理优先权等不容易交代清楚的问题。对一般读者而言,它用大量素材机智地展现了纳博科夫的文学与鳞翅目昆虫学人生,以及他的三个重要身份:小说家、文学教授和蝴蝶专家。

  这部书更传播了优雅的博物学文化,暗示“贵族气质”对成就科学、艺术等伟大人生的重要性。由于家境不同、机遇不均等,不可能人人努力后都能成为贵族,但贵族气质不是贵族独享的,是人人可以追求的。此书涉及多领域交叉,原著写作和翻译均有相当难度,中译本集成多方智力、苦力,历经多年终于奉献给读者这样一部有分量的读物。 □刘华杰(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

  《给世界的答案:发现现代科学》

  作者:(美)斯蒂芬·温伯格

  译者:凌复华、彭婧珞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7月

  温伯格是健在的物理学家中泰山北斗级的人物。科学史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一出手就跟别人完全不同。别人写科学史,谈到古人搞出来的“科学”理论,一般都是赞叹,或者至少也是尊敬,把古人当成科学的祖师爷。可是温伯格这本书,却要用现代的标准评判过去。他说:“这是一部有失恭敬的历史。我会披露科学英雄未曾被历史学家提及的一些错误,甚至以此为乐。”

  古人差的不仅是科学知识。他们根本不具备今天科学家的推理方式——重实验,讲证据,这是今天稍微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必备的思维,可是古人没有。在“美”和“真实”之间,古人过分强调了美。他们有时想到一个理论就敢写出来,不屑于验证,也不给解释,就像写诗一样。读这样的历史,不免会产生心理优越感。可是别忘了,现代绝大多数人仍然是古人那一套思维方式。

  但是人类毕竟还是摆脱了蒙昧状态,发展出了现代科学。从诗人思维到科学家思维,能把这段惊心动魄的史诗写明白的,除了温伯格,还能有谁? □万维钢(物理学者,科普作家)

  《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

  作者:(美)彼得·索尔谢姆

  译者:启蒙编译所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年1月

  本书详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领头羊英国关于污染的历史。污染虽然一直作为人类文明的影子伴随左右,但在不同时代,它的所指差异巨大:近来人们谈之色变的PM2.5在几百年前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万千气象,而古人所惧怕的“瘴气”正逐渐被公共卫生机构控制。纵观整个污染史,这种污染认知的转变在工业革命初期尤为突出,这一时期为现代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技术革新等埋下伏笔。这段历史便是《发明污染》所解剖的内容。

  从本书可以得见,十九世纪对污染的幼稚认识距离现代的科学结论何其遥远。日不落帝国首都的居民们一时以为煤烟是强效消毒剂,一时又以为臭氧可以解煤烟的毒性。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两百年前人们对污染的反应——怨声载道,强制减产,互相推诿,严格立法——与现在何其相似。正是这样的对比,使本书更耐人寻味。当然,读书时尽可以嘲笑前人,但也请不要忘记,你我习以为常的一些行为恐怕也会被后人嗤笑。 □王雯(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汤姆斯河》中文版译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