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专栏
上一篇

别把中国人过圣诞理解为“文明的冲突”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插图/许英剑

  隔岸观我

  我不赞成将过不过圣诞节这个问题上升到中西方文明冲突的层面上去解释,原因很简单——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中国人应该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不过外国节!”25日,四川成都东星航空专修学院的准空姐们身着传统的古代汉服,来到成都地标景点宽窄巷子、武侯祠等地展示古典礼仪。同时,她们手举“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的标语,呼吁大家重视和回归中华传统节日,理性对待外国节。

  中国人每年过的洋节不少,但似乎没有哪个像圣诞节这样有争议。我想这可能与这个节日的中译名有关,“圣诞”两个字仿佛自带了某种典型的西方文化光环,而“新年”这个同样来自西洋历的节日就显得中性得多。耐人寻味的是,有些国人对圣诞节的抵制已经成了岁岁年年花相似的固定程式,可该过的人还是在按部就班地过着,可见文化领域的现象远不像人们想得那样简单粗暴、非黑即白。

  了解文化理论的人都知道,文化的意义不由文化产品自身决定,而由文化消费者的解读立场决定。这也就是说,圣诞节的意义不是站在传统或道德的高地上鼓吹或抵制圣诞节者决定的,而是那些选择过或不过圣诞节的普通人决定的。而圣诞节在中国年轻人群体中虽不成大气候却也绝不可能被杜绝的主要原因,恰恰存在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之中。

  简而言之,中国的传统节日过于倚重人情和关系,从而难免给过节的人造成或重或轻的心理负担。且不说春运、压岁钱、七姑八姨令人疲于应付,人情往来、人情送往,也往往让人感受喜忧参半。如果大家的记忆轨迹都差不多的话,应该会明白小孩子最喜欢过年,而成年人大多把它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这种过节的方式是中国传统中情感与伦理相互调和的体现,有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根基,但也难免令人感到不同程度的压抑。

  但舶来的圣诞节没有上述历史负担。对于绝大多数过这个节日的中国人来说,它甚至没有除却字眼之外的任何实质意义——它或许仅仅意味着我们可以有一个名义上的“节日”,是不需要以繁琐的人情世故和森严的伦理秩序为内核的,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生活的“精神休息日”而已。

  我不赞成将过不过圣诞节这个问题上升到中西方文明冲突的层面上去解释,原因很简单——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我相信绝大多数选择在12月25日这一天和朋友聚会吃饭喝酒的年轻人根本说不出、也不在乎这个节日的来历以及庆祝它的正确方法。

  就像西方世界的大都会纽约每年都会在中国农历春节那一天举办焰火表演和街头庆祝活动一样,对于生活在纽约的西方人来说,它只是一个自己无需去了解也无需去投入什么感情的“洋玩意”而已。若说有害,比起圣诞节来,难道鼓励大家放弃节俭、疯狂消费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不是更物质主义、更虚无主义吗?为何我们不去系统地反思和抵制“双十一”呢?

  总而言之,一些学校大可不必谈圣诞节而色变,也完全无需担忧中国文化会受到这么一个洋节的腐蚀。文化的意义是由人创造的,圣诞节有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希望它有什么意义。除此之外,它只是个字眼而已。

  □常江(文化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