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下一篇

警惕金融企业内部治理中的“草莽文化”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公司观察

  在草莽文化中成长的企业,重业绩表现,轻视内部治理,而这种短视的发展思维在恒丰银行的案例中暴露无遗。

  从偏居地方一隅到2015年资产破万亿,恒丰银行近几年的业绩风生水起,然而2016年却成了恒丰银行的多事之秋,无论是高管被曝私分公款、员工持股计划违规等案,还是前任行长实名举报、现任行长突然被免涉及的人事斗争,都令恒丰银行的内部治理备受质疑。

  得意前行的恒丰银行为何屡屡后院起火?作为一家持有全国金融牌照的股份制银行,恒丰银行的内部治理肯定会表现在各种的制度形式上,然而,其丑闻频出也恰恰说明,恒丰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极为不完善,现行有关内部治理的制度可能流于形式,真正“掌舵”这家银行的,或许是危险的“草莽文化”。

  在草莽文化中成长的企业,重业绩表现,轻视内部治理,而这种短视的发展思维在恒丰银行的案例中暴露无遗。事实上,由于占有全国性的金融牌照资源,恒丰银行的起点较高,有着极好的发展条件,然而,由于长期偏居地方一隅、管理者在现代企业治理上长期松懈等可能存在的原因,其内部治理存在先天性不足,这种不足在近几年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情况下凸显出来,说明当下企业管理者在追求业绩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弥补公司治理的“历史欠账”。

  缺少外部监督和监管,也是草莽文化长期主导公司发展的重要原因。恒丰银行一而再、再而三地爆出丑闻,真相却始终没有廓清,也反映了行业监管不作为、舆论监督难作为的尴尬外部治理现状。一方面,社会舆论对恒丰的质疑不断,却没有可行的渠道行使监督权;另一方面,监管者对恒丰的丑闻保持缄默、迟迟没有介入,反映了行业监管的缺位。我国的金融业监管常常是运动式、选择性的监管,监管者不发声则已,不得已而发声,往往是“一鸣惊人”,很容易矫枉过正。很显然,没有了外部监督、监管带来的约束,企业会失掉一部分改善公司内部治理、对社会澄清事件真相的动力。

  在银行牌照逐渐放开等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恒丰银行忽视内部治理的现象显得格外不合时宜。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较高,享受着特殊的政策保护,而随着银行牌照向民营资本开放,以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挤压,市场化带来的竞争将是激烈的,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也客观存在——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行,一方面明确了银行破产后的储户理赔依据和渠道,一方面也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在伴随市场化而来的激烈竞争中,包括健全的内部治理机制在内的风险控制机制,才是商业银行的根本竞争力。

  至于当下,应该充分警惕金融企业内部治理中的草莽文化。金融业是管理风险的行业,作为金融业的微观主体,金融企业的内部治理是其管理风险的重要一环。对于像恒丰银行这种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企业来说,在注重抢抓发展机遇的同时,能否打好内部治理的制度基石,能否在制度建设的比拼中领先同行,更决定着企业在金融业大发展、大变革的潮流中能够行稳致远,还是沦落沉寂。

  □杨国英(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