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宁折不弯的诚实

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孙嘉潞

  瑞士的朝圣山,在1947年的春天迎来一群经济学家和政商要员,由哈耶克组织的“朝圣山学社”要在此会聚。不管是当时,还是当下,该学社或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学术群体,但抛开所有这些而回到会议的现场,却有过甚为惊奇的一幕。

  会场上的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讨论间脸色骤变,令人诧异。不顾组织者哈耶克的私交情面,愤而离场。哈耶克可是他的弟子。

  两年后,1949年,米塞斯的《人的行为》出版了。“如果没有可看得见的国民,就没有可看得见的国。”“经济学对于有权力的人的妄自尊大是一个挑战。如果你没有注意到这个事实,你就不可能懂得经济思想史。”这些散落在书本里的表达,打开了两年前“愤然离场”的谜底。

  坚持完整的“个人”是米塞斯贯彻一生的价值选择。他拒绝使用观察的方式研究人的行为,它们太过复杂,不可能将其以解构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且害羞等本性使得无法被正确观察。这意味着,人不是物理上的原子式个人,而是运用其自由意志在日常生活中行动的人,不能像工程师处理非生命物质的技术那样来处理,那种试图通过统计方法来找出经济规律的经济学,在他看来将误入歧途。这样的机械处理技术,目的可能听来美轮美奂,但通向美好的途径,却反个体和反自由,而两者却是经济运行的基础。

  米塞斯见证了逆“个人”价值而行的政策手段,给德意志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但在哈耶克组织的会议上,仍然存在庞大的群体在支持这样的政策干预倾向,米塞斯果断离场,显得直率而古怪。

  那渐行渐远的背景,是米塞斯一生“做学问”和“做人”的方式所在——写作上直抵问题,古板而缺乏灵活;思想上坚持认定的真理,从不妥协。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让他这样的“宁折不弯的诚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大萧条到来的前后,干预和计划政策兴起,垄断了欧洲和美国的经济思想,米塞斯对它们保持着警惕。但不管是在奥地利,还是颠簸到了美国,米塞斯都被严重边缘化。政府拒绝他的政策建议,大学不给他正式的教职,所有的经济研究工作只能依靠一些私人基金会维持,深处变动年代的孤独感,不得不从自己举办的私人讨论班里寻找慰藉。

  米塞斯以92岁的高龄,在1973年离世。尽管在此后的二十年间,他差点被忘记,但他的经济思想的境遇,渐渐有了转变。二十世纪末,见证了冷战的结束和历次的经济危机,米塞斯的经济思想被拾起,即便包括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在欧美大学校园里已被冷漠,但他的作品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读者,在流行财经作家面前也不逊色。

  时至今日,从整个人类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看,米塞斯和奥地利经济学派所获得的,“赞誉”和“质疑”都兼有。但半个世纪前,在知识面前不妥协,以己身力量迎战二十世纪的那个米塞斯,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研究。台湾经济学家夏道平早年翻译的《人的行为》,在上世纪经由复印本在汉语学界传阅,二十年来,米塞斯作品在大陆的汉译本仍在涌现,尽管这一头经济思想“大象”来得晚了点,但终究是来了,带着他的进步和局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选择。

  新京报记者 罗东

  详见B02-B05版·主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