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主题

人生与研究 走在不安的现实里,却从不含混(1)

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延伸阅读
《米塞斯回忆录》
作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译者:黄华侨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年9月
书房里的米塞斯,侧着脸,微微仰望,以勇气和孤独相处。米塞斯留下来的照片不多,这一张经常作为他的作品、传记或评论的封面图。
《米塞斯大传》
作者:(德)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
译者:黄华侨等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年8月
米塞斯(右一)与其弟子哈耶克在一起。

  随着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最重要的著作《人的行为》以及《米塞斯回忆录》被引进大陆,米塞斯的思想已经逐渐为中国大众所了解。虽然米塞斯是哈耶克的老师,但他进入中国的时间却要比哈耶克晚得多。

  许多读者是在读过哈耶克之后,才知道他有这么一个奇怪的老师。

  米塞斯1881年9月生于奥匈帝国的莱姆堡,按今天的地理划分,该地区已属于乌克兰。米塞斯的父亲是工程师,有一定的文化,但也称不上世家。米塞斯1900年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与政治科学。早期的米塞斯并未表现出对理论的热情,反倒阅读了大量欧洲历史,这也是奥匈帝国当时的主流学术方法。

  1903年,米塞斯读到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所著《国民经济学原理》,大为触动,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他总是很冷静,从未表现出对庞巴维克或其他奥地利学派领袖的崇拜,而同时形成了对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个体主义”的信心。

  1906年,米塞斯获得维也纳大学的博士学位,此后在维也纳商会工作,有一段时间也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编外讲师,无薪,收入来自学生学费。但他借鉴前辈的做法,开始举办私人性质的学术讨论班。192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爆发,米塞斯对欧洲现实经济失望透顶,感受到纳粹思想在欧洲兴起,于1934年移居日内瓦,担任日内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到1940年,纳粹德国已经占领欧洲,米塞斯不得不移居美国。

  米塞斯终身保持了举办私人讨论班的习惯,不论身在维也纳还是纽约。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如哈耶克、摩根斯坦、马克卢普和罗森斯坦·罗丹等都曾在不同阶段参与过米塞斯讨论班,获益匪浅。

  人生▶▶▶ 宁折不弯的诚实

  到了美国之后,米塞斯并没有在大学里找到合适的长期职位。当时他的很多学生都已在美国大学任教,积极帮他联系工作,但一无所获。美国大学的经济系正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以没有哪所大学愿意聘任坚定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米塞斯。最终,米塞斯移居纽约,在纽约大学担任一个不领工资的访问教授虚职。即便如此,米塞斯在此期间也写出了《官僚体制》等名作。

  虽然工作不尽如人意,但米塞斯仍然坚持举办讨论班,重新汇聚一批学生,也吸引不少赞成自由主义的美国青年人。后来,这批学生中的很多人都成为新一代美国奥地利学派的领军人物,在美国延续奥地利学派的香火。二战后,米塞斯专心写作,笔耕不辍,于1949年出版了巨著《人的行为》。体系严谨,卷帙浩繁,从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扩展到各类具体问题,无所不包,可谓奥地利学派的百科全书。

  年过七旬的米塞斯已经习惯整个社会对他的排斥和无视,变得越来越平静。他的兴趣转入历史和方法论等根本问题,陆续写出《反资本主义心态》(1957)、《经济科学的终极基础:论方法问题》(1962)、《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历史背景》等著作。

  但从影响力看,他却一直不如学生哈耶克。主要原因是,哈耶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且写出了《通向奴役之路》这样的通俗小册子,有利于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而米塞斯的思想更纯粹、更清晰,他从不为迎合主流观点而作妥协,因此很多言论过于直接,显得不近人情。

  这种“宁折不弯的诚实”,却是认识米塞斯思想和奥地利学派的重要切入点。米塞斯的所有结论都是采用“人的行为学”方法演绎而出,具有高度一致性。米塞斯坚持自己的方法和结论,甚至不惜得罪朋友。他在朝圣山会议上的离场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哈耶克看来,参加朝圣山会议的学者,包括弗里德曼等芝加哥学派主流学者,都是奥地利学派的同路人。可米塞斯认为,芝加哥学派的方法论与自己截然不同,他们只是偶然获得与自己相似的结论,并不能保证下一次仍然类似,更不是同路人。

  不过也正是米塞斯这种顽固精神,逐渐赢得后来学者的敬重。这几十年来,米塞斯在奥地利学派信徒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大家在米塞斯一系列著作尤其是《人的行为》中,学到一整套逻辑严密的分析体系,这就是正统奥地利学派的精髓。这套高度一致的理论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而过时。与之相反,随着历史发展,米塞斯的理论逻辑会越来越展现出迷人的光彩。

  学派▶▶▶ 继续奥地利学派的思考方式

  从奥地利学派的整个脉络来看,米塞斯是承上启下最重要的一环。但时至今日,我们所说的奥地利学派,实则已变成一个极为模糊的概念。不管是罗宾斯、熊彼特这样的前辈大师,还是我们平时所使用的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一般从两个维度来描述奥地利学派。

  第一种论述,认为门格尔与杰文斯、瓦尔拉一同开创了“边际革命”,用边际分析取代传统的价值分析,从而为新古典经济学奠定基础。单纯从时间来看,此说并无问题。但从内容来看,不论杰文斯的方法还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思想,都实实在在嵌入到日后的新古典经济学之中,而门格尔的归算理论却自成一格,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大有不同,其实是貌合神离。

  第二种论述,现在看来可能更为重要,就是把奥地利学派作为德国历史学派的对立面来看待,从他们抽象的方法论角度加以界定。门格尔的主要身份不再是边际革命三位创始人之一,而是奥匈帝国讲台上历史学派教父施穆勒的论敌。门格尔与施穆勒有关于方法论的好几个回合的争论,存在根本分歧而无法调和。演绎的方法论以及个人主义从而变成判断奥地利学派的重要标志。德国历史学派主导德国学界大半个世纪,而奥地利学派直到1900年前后才逐渐为人所了解。

  从门格尔到庞巴维克,奥地利学派的学术传承非常清晰。门格尔另一弟子维塞尔的气质与庞巴维克截然不同,不喜辩驳但好学深思,在那场方法论大争论中一举成名,所以也被公推为奥地利学派第二代代表。在他们之后,奥地利学派的传承就变得有点模糊不清,米塞斯、哈耶克和熊彼特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门格尔的思想。但随着奥匈帝国解体,他们很快散落四方,不再是一个经常能够聚会的团体。米塞斯曾很明确地表示,门格尔1921年去世,奥地利学派就此告一段落。

  但是米塞斯、哈耶克和熊彼特后来都陆续到了美国,在不同地方教书,产生极大影响,也培育出不少出类拔萃的弟子。他们都不曾亲炙于门格尔,但通过深入学习后都对奥地利学派的宗旨坚信不疑。他们也出版了大量作品,使得奥地利学派能在新古典经济学几乎一统天下的美国奇迹般地存活下来。随着哈耶克获得诺奖,美国奥派学者的研究工作也逐渐获得承认。

  但罗斯巴德等人所说的奥地利学派,与米塞斯、熊彼特等老一辈学者所说的奥地利学派是否是一回事?很多读者在阅读米塞斯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怀疑。米塞斯是个纯粹的经济学家,甚至可说是个原教旨经济学家,坚持用门格尔方法来解剖计划经济;他的写作没有一点含混,只是显得刻板无趣。

  (下转B03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