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新媒体

为了这束坚定的光,一起前行

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皱纹》
作者:(西班牙)帕科·罗卡
版本: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4月
纸质书与kindle
扫一扫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
《罗曼蒂克消亡史》
作者:程耳
版本: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年12月
杨绛
《英国插画师》插图

  2016年就这样在忙碌、温柔、伤怀、愤懑、喜悦的五味杂陈中过去了,和每一年一样。纵然为空寂的时间标记刻度有些虚妄,但每至年底,人们毕竟难免多了总结与展望之心,书评君亦是如此。在刚过去的这一星期里,我们回顾了自己走过的路,缅怀了告别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在节日里享受并尊重欢乐,也依然关心着内植于我们生命的衰老;当然,书评君不会变的,是对阅读的执著。

  “意义”经常像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书评周刊每年送上50叠比纸张更厚重的内容,书评君在微信公众号上坚持着一年365天的更新,意义在哪里?想起奥登的诗——“也许,我就像它们一样,/由爱和尘土构成,/被同样的虚无与绝望围攻,/放射出一束坚定的光芒”。在新年里,请让我们继续为了这束坚定的光,一起前行。

  书单

  消亡的罗曼蒂克

  最近关于电影的是是非非不少,但《罗曼蒂克消亡史》收获好评。故事被设置在大变局下的上海,那些渴望融入、回到上海的男男女女共同出演了一场爱恨纠葛。对近代上海来说,无论是城市本身的繁荣还是各式人物的言行,都有当之无愧的“罗曼蒂克”。书评君在这条《有了这些书,罗曼蒂克也消亡不了》中,为大家开具了一份“旧上海”书单,用七本书带你回旧上海,追寻那已消亡的罗曼蒂克。

  纪念

  在这一年逝去的灵魂

  孔飞力,哈珀·李,安伯托·艾柯,凯尔泰斯·伊姆莱,陈忠实,杨绛,埃利·威塞尔,艾斯特哈兹·彼得,陆谷孙,达里奥·福,陈映真……2016年好像格外残酷,有这么多让我们憧憬或热爱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在这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书评君用这条《2016,他们离我们远去》纪念他们。

  我们无法动摇事关生死的事实:每天都有人离开,或被离开。因为疾病,因为莫名,因为意外。2016,他们接连离开,又好似并未离开。他们留下了那些恒久的文字和声音,陪伴我们抵挡这冬夜的冰冷难耐。活着的我们,更应该有活着的样子,这样才对得起那些已经离开的逝者,以及将要迎接的新生。

  热点

  我们为什么要过圣诞节?

  今年“抵制圣诞节”的声音似乎尤为响亮。书评君在12月24日、25日分别用《哈哈,中国人竟然也过圣诞节?》《我们不是基督教徒,为什么要为耶稣庆生?》讨论我们为什么非要过这个“洋节”。

  在中国流行的圣诞节和西方的圣诞节、传统宗教意义上的圣诞节不同。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圣诞节的好处在于外来和陌生——没有回家团圆的义务,没有隆重高上的意义,也没有需要郑重安排的假期,年轻人可以没有负担和阻碍地将新的情感需求附着其上。原本庄重的圣诞在中国成了一个轻松的、时尚的、浪漫的节日。事实上,即便在西方,被最广泛接纳和传播的圣诞节俗也不是真正的“传统”,而是那些最符合人们当下的情感需求和生活形态的内容。

  插画之美是爱书的理由之一

  精致而有着一流艺术水准的画作,不一定都是一件单独的艺术品,它们也可能“只是”一组插画,从创作起就属于书的一部分。《爱上一本书的理由》就在分享这样的插画作品和背后的插画师。这些作品都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它们有的梦幻而纯真,有的幽默而有无穷的想象力。它们让我们看到了那个英国插画的黄金年代。这些画作有自己独立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魅力,至今依然是让更多人爱上书、更爱书的理由。

  回顾

  这一年我们走过的脚步

  12月30日,书评君把头条留给了自己。在《2016,我们这样走过》这篇推送里,我们回顾了这一年书评周刊做过的近50期封面专题,一步一步重新踏过自己的脚印。

  十三年来,书评周刊一直在坚持独立思想、公共立场,每周封面专题不仅彰显专业品格,更注重现实考量。首先,它们是丰富的,这里有文学,有自然,有“过日子”的生活伦理……但最重要的,始终是不竭的精神,这种精神通过一个又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一本又一本值得推重的好书抵达我们身边,书评周刊所做的,就是让这一束束光照亮更多的地方。

  回望是为了继续积攒力量,我们期待书评周刊是这样一个平台,能引领我们相聚相爱,在无助时互相扶持,在迷茫时探明方向。

  生活

  如何想象你的老年生活?

  以《当你老了,生活是否如你所愿?》这篇推送,书评君又一次关心“养老”。中国人传统的孝道观念,使得社会化养老——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养老,是个令人难以接受的选择。可如今的年轻人又难以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父母的养老重任。你愿意让父母生活在养老院吗?当你老了,你会如何想象自己的老年生活?

  我们的记者读到了西班牙漫画家帕科·罗卡的绘本《皱纹》,并去采访了从事“老年服务管理”教育的教师李红武,尝试将养老这个话题、养老院的现实场景以及养老从业者与大家拉近。

  爱书

  纸质书和电子屏,更爱哪一个?

  纸质书最终将消亡的声音总是时不时冒出来。最近,原纸吨价猛涨,书业将受到怎样的冲击?电子屏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纸质书?

  书评君认为,阅读的乐趣中有某种令人欲罢不能的东西,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电子阅读器无法取代的。在“获取信息”这件事上,手机“滑屏”展现了它的强势,但获取信息并不是阅读的全部,在某些无法测评的地带,电子阅读器永远无法取代一本书的存在。《电子阅读器永远无法取代一本书的存在》推送的后面,“纸质书和电子屏,你更喜欢使用哪一个?”的小调查中,79%的读者选择了“纸质书”。这不一定代表所谓“趋势”,只能欣喜地说,热爱更丰富的阅读的人,恰好聚集在了这里。

  新媒体观察 李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