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宇去南美热带雨林采集声音,发行纯声音专辑,接受新京报专访,谈神奇之旅
| ||
| ||
| ||
|
“我是一个声音收集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李星宇都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他用声音记录过CBD屋顶的清晨,他用声音记录过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信徒,他用声音记录过乌尤尼盐湖夜晚的火烈鸟,他用声音记录过阿尔山森林的落雪……
2016年夏天,李星宇拉上四位好友开启了“亚马逊寻声计划”,他们深入热带雨林,进行了为期15天的自然声音采集。
这个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录音工程专业的31岁男生,究竟因为什么走上收集世界声音之旅?旅途中又经历过哪些意想不到的事?他建立的声音博物馆究竟能听到什么奇妙的声音?李星宇接受新京报专访,聊这一趟神奇的声音旅程。
去热带雨林
网友众筹30万
李星宇的声音收集起始于旅行。2011年,他买了第一台立体声便携式录音机,每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听到一些新奇的声音,他就用随身携带的录音机记录下来。那台ZOOM H4跟随李星宇去了很多地方,直到现在,他还在使用这台录音机。
五六年的时间里,李星宇整理出了几百条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随着录到的声音越来越多,他开始思考声音的意义,以及自己这种收集行为的意义。2016年,李星宇决定前往南美热带雨林采集自然声音。谈及这次寻声计划的初衷,李星宇说,平时我们居住的环境太吵,每天被无数信息包围着,“有点崩溃,所以想去寻找一个寂静的地方”。
于是,李星宇拉来了自己的三位好友共赴热带雨林。一行人都对将要开始的旅程满怀期待,但此时一个问题摆在了李星宇的面前:经费要到哪里找?
在去热带雨林之前,李星宇的信用卡里欠着好几万,而团队里其他成员对此并不知情。在临出发之前,李星宇把“亚马逊寻声计划”发布到了众筹平台上。不过他并未对此抱有很大期待,虽然项目前期就需要至少20万,但他在众筹平台上设置的目标金额只有2万。“本来我觉得能筹多少是多少,剩下的钱我可以去借,或者预支一些明年工作的钱。”李星宇说,当时自己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去做众筹的,至少先筹一点去热带雨林的钱,后期的费用回来再说。
然而,结果大大出乎李星宇的预料,众筹平台一共筹来了30多万,再加上一些朋友私下的资助,他一共获得40万左右的费用,足以支撑他完成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这对我来说是挺大的动力,没想到纯声音能够被这么多人接受。声音艺术大众化其实是一件挺难得的事情。”李星宇说。
在热带雨林
每天只想两个字“活着”
李星宇他们事先做了一些录音计划,但乘船进入远离城市四百多公里的雨林之后,他们发现“任何计划都是扯淡”。
李星宇坦言,当时他们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活着。“活着太难了!每天大概都有百分之一二十的死亡几率。”
李星宇一行在雨林中的生活还算规律。每天早上七八点起来吃早饭,然后出去录音,中午吃过午饭回到船上睡一觉,下午一两点钟再出去。因为野生动物都在晚上出没,所以他们天一黑就返回,八九点钟就睡觉。
虽然睡眠时间充足,但雨林里处处存在的危险让他们无法安心入睡。李星宇解释说,他们之所以睡在吊床上而不睡帐篷,是因为蛇可能会钻进来,“夜里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死了”,鞋也必须藏好,防止蛇爬进去。另外,向导还嘱咐他们睡觉时把头盖住,因为美洲豹只要发现喉咙,一口上去就毙命。“所以我们晚上睡觉都把头盖住,什么都看不见,只能听见耳边的声音。那是特别没有安全感的,根本没法集中精力去休息。”
有一天,李星宇一行人在露营地旁的河里玩水、洗漱干净之后,向导安东尼奥对他们说:“你看看我们周边有什么邻居。”李星宇拿手电一照,发现刚刚戏水的河里有好多发着绿光的眼睛,全是鳄鱼。安东尼奥被称为“人肉GPS”,李星宇一行可以把录音设备随意放置在雨林的各个地方,第二天安东尼奥都能帮他们找回来。
在雨林呆了几天后,他们所做的录音工作也越来越多。但李星宇发现就算深入到没有人类居住的区域,人类活动的痕迹依然存在。这可能是很多自然保护区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飞机。“这个声音我测了一下,86分贝,而雨林里正常的音量大概是30多分贝。声学里噪声差3分贝意味着噪声差一倍,所以那些野生动物在听到飞机经过的声音时,其实是听到了比他们正常生活中要大几十倍的噪音”。这让李星宇开始思考人和自然、和城市的关系。
回到北京
出专辑、做声音博物馆
回到北京,李星宇感到,虽然在南美热带雨林录到的声音都很震撼,但是如何呈现是一个问题。“我不愿像一个搬运工一样,把声音素材库丢给大家,而是希望通过这些声音进行思考和创造。”
在整理收集回来的声音素材时,李星宇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雨林里,最高频的声音是虫子,中频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叫声,再往下是环境的声音。“在这中间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频率区间,就是1到4k,它们不会长期占据这个区间,而是将这个区间作为沟通频段让出来。”
李星宇感到,虽然雨林中的各种动物不能相互沟通,但在它们之间好像存在一种法则,然而人类并不能融入到这个法则之中。城市的声音就像一个宽频带噪音的图谱,从低频到高频声音都很大。“如果把人类的声音叠加到雨林的声音里,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自然生态的沟通频段会被盖住。”李星宇说。
诸如此类的发现让李星宇开始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他把自己的思考放进《自然的法则》这张纯声音专辑中,试图解释“是自然规定了我们,还是我们重新塑造了自己?”
在《自然的法则》之后,“亚马逊寻声计划”还会有两张专辑诞生。一张是声音纪录片,还原了李星宇一行人在雨林中的真实状态;另一张与南美热带雨林土著的故事以及萨满传说有关。
倚赖于李星宇庞大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素材库,他下一步计划,要打造一个“52Hz声音馆”。以前,李星宇把自己收集到的声音以“声音博物馆”的项目名义进行发布。而2016年,“声音博物馆”升级成为“52Hz声音馆”。
52Hz的名称源于一只叫作Alice的鲸鱼。正常鲸鱼的声音频率在15-25Hz,而Alice的声音高达52Hz,它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李星宇说,他给声音馆起名52Hz也是呼唤同伴的意思。“我在做的事情并不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所以我希望通过很多不一样的创作来寻找知音。我希望通过52Hz声音馆来和别人建立连接,跟历史、文化、政治,跟生活的一切建立联系。”
未来计划
谈到52Hz声音馆的下一步计划,李星宇表示自己一定不会再去做自然声音的采样。“别人认为我是一个自然声音收集者,但我不是,”李星宇说:“我只是一个用声音去创作的人。自然声音是一部分,城市里生活的声音可能是另一部分。”
李星宇坦言,自己不希望被别人简单粗暴地贴标签,“所以我也希望打破人们对52Hz声音馆的认知,它在探索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所做的事情有很多方向。”
本版采写/实习生 吴乃歆
所有图片由采访者供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