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下一篇

顺应高考改革 生涯教育正当时

2017年01月0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15年2月,新京报小记者到昌平直升机训练场采访,飞行员为小记者介绍直升机。了解不同职业,也是学生生涯教育的一部分。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去年10月,学生探访天津康师傅,和家长一起参观生产车间。 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2017年9月入读高一的学生将成为参与2020年高考改革的第一批学生,高考改革在强调选择的多样性的同时,对客观和科学的选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学校而言,让学生客观真实地了解自己,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定位变得迫在眉睫,倡导生涯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多年来,“不问志愿,只管考分”已成为大多数高中生的常态;在学校里,如何转变传统成绩为王的应试思想,怎样整合学校资源与家庭、社会联动,怎么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些都成为探索生涯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势?”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老师卢文晗的“潜能发现”课堂上,学生正在进行“自主招生”的场景模拟。他们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扮演招生官、面试者、观察员三种角色,按角色设定准备相应的问答内容,模拟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模拟结束,同学再相互评价各自表现。

  “潜能发现”课是实验中学在高中阶段开设的生涯课程之一。目前,学校根据学生生涯成熟度和学习风格的差异,为高中生提供了9大课程模块的生涯课程,包含高中领导力、悦读生涯、模联@实验等,实行分类走班教学,并将其划为必修课,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要进行32学时的学习,占两学分。

  生涯课程列入必修,是实验中学的一次大胆尝试。该校德育校长杨文芝认为,坚持了十多年的生涯教育,“如今迎来了好时候,也到了开花结果的阶段。”

  现状

  生涯课程建设要回应学生需求

  去年,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今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在2020年迎来改革后的首次新高考,高考成绩由语、数、外3门统考成绩和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高校招生时按专业需求,划定要求的选考课范围。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学生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掘兴趣,深入社会、了解生产和职业变得重要而紧迫。

  然而,历时十多年的探索,杨文芝感到:生涯教育很难。2011年该校推出《生涯规划高中》教材,“上了三轮后,发现效果不太好。很容易变成学生不喜欢的课。”在第二次教材改革时,杨文芝尝试去掉一些跟学生关联不大的案例,加入了毕业生故事,进行了“粗校本化”尝试。

  她发现,学校、家庭背景、年龄的不同,学生生涯教育的需求也各异,生涯教育最终还要回应学生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时,以3到5年为时间节点,调研学生的需求,在充分了解学校的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做有校本特色的生涯教育。”

  目前,实验中学的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由校心理老师和部分学科老师担任。杨文芝希望,未来的生涯教育应推行到全科教学中,做学科渗透。学校不仅通过必修课进行知识教学,课堂解决不了的孩子成长需求,还需要大量个体辅导。“我希望把生涯教育的触角伸展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让全员具备生涯教育的理念,学科老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

  问题

  中学生规划生涯意识觉醒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卢文晗发现,有些孩子不喜欢繁琐的尝试和找寻过程,而喜欢直接接收一个结果。在开展“职场西游”主题活动时,她要求学生在学校周边联系一个职业场所,进行职业访谈,之后分享访谈感受。有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老师不能帮助他们找一个职业场所,他们直接去访问就成了。卢文晗说,要学生主动找寻,而非老师提供给学生,恰恰就是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

  “职场西游”里学生的表现,带给卢文晗很多思考:有的小组利用各种资源主动联系了高校教授进行细致访谈,还表示未来会利用课余时间继续他们这种职场探索;也有小组的调查推进困难,甚至有的学生到最后也没有完成调查,原因是学生非常忧心自己的课内成绩,以至于完全没有精力和心思去开展这个活动。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林永和表示认同——更看重学科成绩,这在短期内难以根除。他观察到,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学生在选考策略上,仍然按照应试的心态对待改革,“哪门课好考、好拿分选哪个,而不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这源自初高中生生涯意识觉醒度不够,不明白现在的选考和高考乃至未来发展的关联。”

  探索

  从小学到高中系统化生涯指导

  生涯教育应该从什么时间开始,更有利生涯意识的觉醒?在北京,从小学到高中,不少学校都在尝试开展生涯教育的探索实践,希望通过小学到高中的系统规划,分阶段、有目的地进行生涯指导。

  从2009年至今,新源里四小已进行了多年生涯教育尝试。新源里四小德育主任刘海娜说,小学生的考学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在接受生涯教育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和意愿。生涯教育并没有排进课表,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和班会时间;课外活动会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午休等课外时间中挤出来,比如探访一次职业场所一般需要2个多小时,基本占用学生下午半天的时间。“生涯教育还需要整合利用德育的课外主题活动。例如借助感恩节期间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采访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和成长经历,这也是实现个人生涯探索的途径之一。”

  在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以下简称“保利分校”),生涯教育并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该校校长张海霞说,“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是学校生涯教育的初衷。她认为,生涯教育应该有故事,而距离学生最近的故事,就是老师的成长经历。学校里有出身手球专业运动员的体育老师,在运动生涯中取得过全国第一的成绩;有的老师当年是“学霸”,以“状元”身份考入大学;有个英语老师,当年苦学英语仅仅是因为想见贝克汉姆一面……该校学生发展处主任李慧军说,保利分校鼓励每一位学校成员“引领学生成长,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而学校正深入挖掘教职员工的成长故事,作为生涯教育资源。

  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也都有生涯教育的融入。该校副校长高英秋说,各学科的第一节课就是介绍各学科与生涯规划的关系。比如,数学老师会讲自己是如何与数学结缘;他眼中数学的魅力和美在哪里;怎么从魔方、九连环中体会到数学的好玩儿之处等等。

  林永和坦言,学校的生涯教育师资过去以心理老师为主力军,现在正逐步转向班主任、学科组长。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人生阅历,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涯探索。

  而实际参与生涯教育的老师也逐步形成一个共识: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职业体验、校外活动、游学远足等实际体验与集体参与的活动,都是这个系统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因此,生涯教育需要整合社会、家庭、学校资源,为学生构建有利的成长支持系统。

  观点

  学科化是生涯课程方向

  林永和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市生涯教育项目组导师

  目前,生涯教育不缺课程资源,缺的是认识。即使是已经开展生涯教育的学校,仍受到以分为主的传统思想禁锢,从学校领导到老师都还需要时间接纳改革。建议学校在进行生涯教育时,一方面,校领导要提高参与意识,不能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员工也要提升生涯教育意识;此外,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渗透生涯教育,通过扶植社团培养学生的志趣志向;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在现有的基础上补充完善生涯教育内容。

  我认为,学科化是生涯课程的路径。最近,相关项目组正在研究学科内容与社会不同职业的关联度,研究成果可以帮助课任老师,在进行学科教育时,渗透生涯教育理念,这是生涯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市面上有不少提供“职业生涯探索”、“职业测评”服务的机构,包括通过“霍兰德量表”测评职业方向等。我认为,通过一次量表测评能达到认识自己的目的并不现实。霍兰德量表既有可实践性,也有局限性。生涯教育的市场化无可厚非,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同城校际间做好生涯教育衔接,为学生每个阶段的成长助力。

  建议

  规定主题引导孩子探索

  刘海娜 新源里四小德育主任

  生涯教育不应该被局限在学校,家长的参与也必不可少,他们能够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带来更新鲜的内容。如果有条件,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真实的社会场景,亲身体验后会有更深了解。

  寒暑假是学生进行个人生涯探索最佳时间段之一。这段时间,家长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较多,参与度高,效果较好。建议家长规定好主题去引导孩子探索。比如,以“了解父母的职业”为主题,采访父母的职业特征;也可以通过“绘制一份尽可能完整的家族图谱”,清楚地梳理出父母辈的家族关系,了解家的含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自己。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由家长带领,走进社区,参与户外实践活动。如做社区的小楼门长,在过年为邻里亲朋提供志愿服务;或者周边敬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送春联等。

  如果家长工作繁忙,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引导孩子主动去承担起家里的一项劳动,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建立责任意识。

  不太建议去职业体验乐园,“玩的成分更大,触动比较小。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穿上衣服初步感受工作,这种体验比较表层,适合低年级小孩。要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是得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体验。”

  在实践中思考生涯发展

  林永和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市生涯教育项目组导师

  生涯教育不是教出来的。老师、身边的同学、保洁人员等等,不论职业,都能成为学生的生涯榜样。最重要的是学生要主动参与、体验、感悟、分享。通过独立思考发现和了解自己。

  每到寒暑假,学校也会安排游学等各种社会实践,建议生涯导师也能参与进来,挖掘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生涯探索的部分。比如,在一个城市可以提醒学生观察某种职业兴起与消失、观察职业对社会的贡献、观察自己与社会联系,让实践内容具体化。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要一直学会思考“我是谁?我到哪去?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在思考中逐渐弄清个人的生涯发展路径。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王佳琳(除署名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