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健康周刊·健康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健康周刊·健康关注

阿尔兹海默症和自然衰老不同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无法治愈,国外研发出新疫苗给患者带来希望

2017年01月10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近日,被称为“百年慈善第一人”的李春平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消息引发关注,也让阿尔兹海默症再次成为热点。根据报道,李春平被鉴定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及额颞叶痴呆。

  阿尔兹海默症是如何引起的?药物能否缓解或治愈?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鲍枫表示,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明确,临床也无法治愈,目前少数的几种药物也仅在于延缓疾病症状的进展。

  现状

  阿尔兹海默症药物仅延缓病情无法治愈

  近日,新京报刊发“李春平患老年痴呆症”一文。文中称,李春平的妹妹带他做脑部扫描、遗传检查后,经医生鉴定,李春平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及额颞叶痴呆。

  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鲍枫告诉记者,阿尔兹海默症及额颞叶痴呆均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导致的痴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院神经科主任陈海波表示,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早期的主要表现便是记忆力的下降,对于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忘记等。

  这两种疾病很少同时在一个患者身上确诊,“两种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很难完全依照临床表现进行区分,需要病理确诊。”鲍枫告诉记者。至于是否会对健康有更大影响,“还不能一概而论”。

  目前,阿尔兹海默症临床上无法治愈。临床中能够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有帮助效果的药物也仅有少数几种,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减缓痴呆症状的进展过程,比较理性的状态是能够将疾病的进程延缓2-3年,但无法让患者逐渐恢复或症状有较大改观。

  问题

  早期患者难以发现仅少数人能规范诊疗

  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仅有少数阿尔兹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的痴呆患者得到了规范诊断。究其原因,鲍枫告诉记者,一方面,阿尔兹海默症与年龄相关,在疾病早期,患者病情较轻,如忘事等,家属大多认为是人体自然衰老的过程,难以发现。“直到症状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家属才怀疑患病的可能,但这时疾病基本已经发展到中期,主动到医院来就诊的患者,往往都已经错过了疾病的早期,极少遇到真正的早期患者。我们在社区进行一些疾病筛查时,反而容易发现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患者。”

  2016年10月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白皮书》显示,全国每年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在走失老人中,有72%的人出现记忆力障碍情况,其中经过医院确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占到总比例的25%。中国阿尔兹海默病协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张振馨教授也曾表示,有许多患者都是在发生了走失等严重情况后,其家属才带来就医,这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家属将疾病早期症状与自然衰老混淆。

  提醒

  性格变化记忆力差未必是正常老化结果

  根据国际阿尔兹海默病协会报告,全球每三秒就新增一例痴呆患者,且每20年痴呆患者人数将增加一倍。阿尔兹海默症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目前,中国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人数最多也是增速居前的国家。中国阿尔兹海默病协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神经科王鲁宁教授曾表示,在人口老化的基础上,我国已成为阿尔兹海默症重灾区。

  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要预防阿尔兹海默症,并非无计可施。鲍枫告诉记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阿尔兹海默症有一些高危险因素。发病早期,患者会出现性格变化,变得更加固执、日常活动减少、不愿与人来往,家属往往不会怀疑是阿尔兹海默症。鲍枫表示,对家属而言,不应将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性格变化等当作正常老化的必然结果。虽然老年痴呆的过程不可逆,但及早发现接受药物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并尽量保持患者的自理能力。

  前沿

  瑞典研发出新疫苗“攻击”阿尔兹海默症

  截至目前,很多作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抗体药物仅仅能够靶向作用患者机体中的淀粉样斑块,尽管最新的临床试验被认为能够更好地开发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新疗法,但因为会引发或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比如大脑中炎症和流体异常的积累,该临床试验在晚期阶段宣告失败。

  不过,柳叶刀神经学期刊近期发表的研究显示,瑞典卡罗琳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疫苗,能够刺激特殊抗体的产生,随后产生的抗体就能够特异性地靶向作用病理状态的蛋白。该研究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对阿尔兹海默症发起了“攻击”,尽管该研究还处于1期临床试验阶段,但研究者非常有信心继续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

  2016年7月,美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也曾宣布,他们研发出首个组合疫苗能够生成靶向-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抗体,有效预防阿尔兹海默症。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新型疫苗有望在未来3~5年内投入临床试验。

  ■ 链接

  照护者也有压力,建议家属轮流进行

  照护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对家属来说,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一方面,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吃饭、如厕等,都需要在照护者的帮助下完成,需要24小时照护。另一方面,由于患者思考能力的逐渐丧失,对照护者的照护不会心存感激,相反,在阿尔兹海默病的终末期,患者还会出现精神异常,会对照护者或周围人产生猜疑或对抗情绪,甚至有攻击行为,照料者面临很大的压力。

  例如,被窃妄想是阿尔兹海默患者的常见症状,即总以为自己的很多东西丢失,往往会误将身边的陪伴者当作窃贼,甚至可能辱骂陪伴者等。“我们在给这些患者看病时,很多时候也是在解决照护者的一些心理等问题,因为不少照护者在半年或一年后,自己也会出现失眠、抑郁等问题。”鲍枫表示。

  鲍枫建议家属或照护者,首先要学些如何与这类患者相处的知识,另外,尽力避免完全由一个人照护的情况,最好能够轮流进行。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王华丽指出,照护者对患者有时抱有过高期望,一旦老人无法达到,家属容易出现急躁、不耐烦、悲观等情绪,患者能够感觉到照护者情绪的变化,并可能因此紧张,影响患者情况。所以,照护者要学会调整情绪,试着体会患者的感受。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