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共授奖279个项目、7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
| ||
| ||
新京报讯 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一年后,迎来两位新的得主,分别是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研究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他们颁发了奖励证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
《国务院关于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显示,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9个项目、7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嫦娥三号工程”等20项成果。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了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等5名外国专家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据了解,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是国际燃烧诊断领域权威专家,国际生物燃料燃烧研究的领军人物,在2016年,还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
■ 人物
赵忠贤
把铁基高温超导体临界温度提高一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赵忠贤院士因其在高温超导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据介绍,赵忠贤院士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领域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国际超导界享有盛誉,数次担任国际超导大会和国际低温物理大会主席。他培养的很多人才也已经成为领军人物和国际上该领域的一流学者。
赵忠贤院士的同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杰出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郑国庆对新京报记者说,赵忠贤院士的获奖对我国超导领域甚至对整个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这件喜事将更大地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并将激励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
据他介绍,赵忠贤院士的最可贵之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科研条件十分落后、信息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他以独到的思维,坚韧的意志,合成出超过液氮温度的高温超导体。赵忠贤院士的这项工作使我国的超导研究一鼓作气与世界为伍,大大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
“当时我还是一名学生,正在外国留学。得知消息后欢欣鼓舞,引以为荣。另一点值得提及的是,赵老师一直注意研发独特的技术手段。他是世界上极少数早期就掌握高压合成技术的科学家之一。依靠这项技术,他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了一倍,从而牢固地奠定了我国在世界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赵老师平时不大炫耀这一点,但这是年轻的科研人员需要学习的地方。
“我和赵老师有近30年的交往,有过两次愉快且成果丰硕的科研合作。他平时平易近人,谈吐诙谐。在多次交谈中,我发现他一直为如何建设我国的科研队伍以及培养后续力量四处奔波。在近年的国家级引智招才事业上,不仅出谋献策,而且体现出广阔的胸怀。在平时的相处中我还发现,他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坚定信念。这里的‘语’就是科研成果。这些都是赵老师留给后辈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郑国庆说。
屠呦呦
获诺奖一年后揽最高科技奖
另一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研究员。她成为女性、非院士获此奖的第一人。
据了解,屠呦呦与合作团队从大量中医古籍中筛选出中药青蒿作为抗疟的首选药物,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并进行临床试验,将青蒿素开发为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青蒿素的发现和抗疟作用标志着人类抗疟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上世纪90年代,世卫组织(WHO)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疟疾的首选方案,现已为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所广泛使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的工作很早就得到国际社会认可。2011年,屠呦呦就获得了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成为该奖设立65年来首获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但是201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刚获诺奖的屠呦呦没能获奖引发关注。
谈及原因,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曾对新京报记者透露,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
国家科技奖的评审有流程和时间节点要求。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推荐工作自2014年11月初开始,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15日;经公示、网络初评和会议初评,初评结果于2015年6月公布。这意味着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评选工作早于诺奖结果公布的时间。但当时也有人表示“诺奖归诺奖,最高奖归最高奖,两码事”。
■ 相关新闻
北京70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此次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北京共有70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62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1.7%,连续五年超过三成,体现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稳步推进。
70个获国家科技奖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7项。其中,今年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均被北京包揽;国家奖共产生高等级奖项1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获得8项,占比61.5%;北京有7个项目获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58.3%,再创历史新高。
继2013年、2014年之后,北京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院士主持完成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
2016年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由北京获得,1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北京地区主持完成6项,参与完成2项。特等奖是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