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正式揭牌
|
行业转型、北京住宅用地日渐稀缺、首都功能调整……诸多因素促使在京房企不断调整业务布局。
在北京拥有超过30个项目的绿地集团,正在依托旗下的丰富产业资源,开拓以大基建、大消费、大金融为核心的多产业战略。在去年底与山里寒舍、耀莱集团达成合作后,最近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在绿地智汇产业城正式揭牌,进一步印证了绿地北京房山模式的成效。在业内看来,这也意味着绿地京津大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推进。
“房山模式”推动文创发展
经过四年的不断拓展和搭建,绿地京津事业部的“房山模式”再次获得官方的认可。
1月4日,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在绿地启航国际三期文创大厦举行揭牌仪式,并就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授牌。
据了解,房山区通过政策推动和服务引领,全区文创企业总数由4724家增长至5445家,并扶持了光合文创、精准沟通、蜂巢锐哲等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昆尚传媒、中搜网络等企业也将相关产业链转移到房山,并且房山区成立了两支文创基金,加速小微文创企业发展。
房山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背后,离不开绿地集团等运营企业的推进。自2014年正式成立绿地京津事业部产业发展部后,绿地通过对接政府、招商引资和企业引入等多元化工作,形成了“房山模式”。据绿地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房山模式”的核心就是利用绿地在二级市场获得的商业金融用地,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地位,通过政企联手、招商引资,实现产业聚集。
目前,绿地在北京开发运营着30余个项目,这几年商办产品占销售额超过80%。为此,通过产业发展部的协调运作,绿地将实现产品自身的差异化竞争,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聚集政府、企业及投资人各方资源,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诉求。
作为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首任会长,光合文创集团董事长赵兴朋表示,未来希望继续和绿地集团互通有无、立足高远,积极推动房山区发展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经济的重要角色。
构建绿地文化产业生态圈
在业内看来,绿地的“房山模式”整合旗下商办资源,通过政府、开发商、企业和投资者的有效聚合,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实际上,近几年来绿地迅速布局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等多元化产业,通过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实现了业绩的显著提升。在京津区域的大文化产业持续推进的同时,类似的运营模式已经在南昌等全国多个城市全面铺开。
在模式成长的背后,绿地成立的北京睿天下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网络平台搭建,为绿地大文化产业平台注入了绿地独有的基因。据介绍,睿天下打造了国内首款商务社区服务APP“时在”,通过结合实际市场需求及绿地自身优势,围绕企业3个大核心诉求“找空间、找资金、找生意”构建了企业服务生态。截至目前,在房山绿地智汇产业城,“时在”APP仅在工商注册环节已为超过千余家提供服务。
“未来房地产行业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升,单一性项目或者单一业态的房企无法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曾表示,因此绿地在走“基建+产业+金融”一体化协同发展道路的同时,“房山模式”亦将在北京乃至全国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进行复制,绿地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并不断扩大。
新京报记者 方王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