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谭】
无论是《青春版红楼梦》的图书文案中,想要让经典再次流行的说法,还是想要通过将《红楼梦》纳入高考考试范围“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都是将经典和个人的生命体验割裂开来,忽视了经典最为珍贵的时间属性,过分强调其工具性,是对经典的误解。
若不改进考试模式,考查范围变动意义不大
北京教育考试院于1月11日透露,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将于最近出版。其中,语文学科将《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六部文学经典作品纳入必考范围。
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此举是为了呼应目前高中的语文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高考对教学的导向意义。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提升他们掌握阅读经典的能力,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并发挥经典阅读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
青年作家、《收获》杂志编辑主任叶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把经典纳入必考范围,这个想法很好。被指定的书目,起码是会更加畅销了。但什么是经典?如何评估?哪些书更合适高中生阅读?我觉得这还需要更专业的评估,不能草率。如‘四大名著’中,或许《西游记》更合适中学生;非要选‘红色经典’,那么也要选更好点的,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现代经典中,萧红的《呼兰河传》、李劼人的《死水微澜》都超过《呐喊》很多。即便是鲁迅的作品,我觉得《故事新编》《彷徨》《朝花夕拾》也更合适。当代作品中,《平凡的世界》实在是语言粗糙,意识落后,另外可选择的篇目也很多。”
将类似《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经典纳入高考,会不会真的如上述所说“发挥经典阅读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的作用呢?叶开认为,“让孩子强身健体,这个口号很好,但是喂的是什么‘饲料’?这个就很讲究了。且不说上述六本强制书目有些偏颇,而且考试模式上,如果不加以改进,还是标准答案,还是旧式阅读理解的评判,那就没有任何提升自己修养的价值了。什么是提升自我?自由的灵魂,平等的意识,与人为善,思辨性思维,创造性写作,这才是良好的精神底子。”
强行“必考”和低质营销有相似逻辑
将《红楼梦》纳入必考范围,让我们想起前不久由新世相和果麦文化联合推出的《青春版红楼梦》曾引发的争议。在这本书的营销文案中,多次提及想要《红楼梦》再次流行起来,并以“青春”为由头打造了定制皮书套、小开本、主题曲、专属导读服务、红楼APP等一系列附属品。《青春版红楼梦》强调“专业团队历时三年,重新精校,是225年出版史上最优质版本首次亮相”激怒了读者,豆瓣网友迅速发起了“一星运动”。
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文社《红楼梦》历经几代学者编辑参与其中,耗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来完善,客观地说应该是目前市场上最可靠的版本。果麦用三年时间整理,号称‘225年来最优质版本’,专业人士一看就发笑,果麦并非专业的古籍出版公司,之前也似乎并未出版过古籍,其专业能力确实让人怀疑。而且是明显罔顾事实之语,当然会引发读者反感。希望果麦公布一下专家团队,也公布一下修订之处,公布出来才能让读者信服,否则只能被看做虚假信息。”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阅读和写作,一种是写给时代的,所谓“流行”,可以博人眼球、名利双收;一种是写给时间的,所谓“经典”,常读常新,成为文化记忆,世代流传。根据卡尔维诺对于“经典”的阐发:“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红楼梦》这类经典的博大之处,恰恰在于它是写给时间的,在于它甘于等待并召唤那些选择保留读它的人。它并不苛求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它,而是深藏于我们个人或集体的深层记忆之中,稳重而迟缓,非要一个契机才能唤醒。这个契机根植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尤为可贵。无论是《青春版红楼梦》的图书文案中想要让经典再次流行的说法,还是想要通过将《红楼梦》纳入高考考试范围“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都是将经典和个人的生命体验割裂开来,忽视了经典最为珍贵的时间属性,过分强调其工具性,是对经典的误解。
正如叶开所说,自由的灵魂,平等的意识,与人为善,思辨性思维,创造性写作,对学生而言才是良好的精神底子。至于《红楼梦》被纳入高考考试范围后,能否让学生感受到这部经典作品中的深刻意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恐怕只有时间才能检验。
□张畅(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