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新媒体

未来的每一天,仍将与好书同行

2017年01月1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过去一周,书评周刊的一件大事是发布了2016年度好书书单。并于1月10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了年度好书致敬典礼。

  从2004年起,新京报年度好书致敬走过了十三年,如今回眸望去,虽然今日的阅读与写作生态已经完全不同,出版业也发生了巨变,但新京报书评周刊始终坚持“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宗旨。未来的每一天,我们也将继续与好书同行。与书有关的一切,与美好阅读有关的一切,我们都不会错过。也期待着在新的一年,开创美好阅读生活的路上,仍然有你的相伴。

  ■ 年度好书

  2016新京报年度好书书单

  本周,书评君的一件大事,就是我们终于发布了年度好书书单。这份书单带着沉甸甸的诚意。

  我们邀请读者以及在过去一年一直关心我们书评周刊的书评人、作家和学者,在初选书单的基础上,选出他们心目中每个类别的前三名好书,为大家推出年度好书决选书单TOP36。半个月前,我们再度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终审评委会,在深入讨论后投票选出了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12本分类年度好书:《帕斯捷尔纳克传》《杨先让文集》《马克思·韦伯与德国政治》《西班牙内战》《大国大城》《我和教育》《月亮粑粑》《纳博科夫的蝴蝶》《树之生命木之心》《陈梦家学术论文集》《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巨人的陨落》。

  我们致敬这些好书为我们打开崭新的智识世界,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现实困境,致敬它们维护知识的底色和尊严,在回望中坚守,在徘徊中抵抗。按照往年惯例,我们会在12个门类中选出一本当选“年度之书”,只是今年,年度致敬好书结果为空缺,在另一种意义上,这也是对当下时代阅读的多元、自由与丰富的致敬。

  1月10日,我们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了2016年度好书致敬典礼。来自出版文化界的作家、译者、编辑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了过去一年我们在图书出版上取得的成果。新的一年,我们也将继续期待着,更多的好书出版,更多的优质读者,更激动人心的“年度好书”。

  ■ 纪念

  《约翰·伯格,那个教会我们如何观看世界的人走了》

  伦敦时间2017年1月2日,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作家、画家、编剧约翰·伯格(John Berger)于巴黎市郊安东尼的寓所去世,享年90岁。差不多两个月前,2016年11月5日,是约翰·伯格90岁的生日。生日的前一天,《卫报》记者问他要如何度过生日。他回答说:“到了90岁,我是满心感激的,在这个年纪,还有一群朋友想着为我庆生。但是,我已经告诉他们了,明天应该是安静的、平稳的。这一天,应该和我生命中的任何一天无异。”

  书评君用这篇推送怀念约翰·伯格,这位在外人眼中仿佛永远不知疲倦的人。他用尽一生时间,写作、思考、琢磨艺术、文学与政治的奥义。他教会我们如何观看世界,用全部身心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

  《生命之沙不会消失,只是流逝到另一个空间 | 我和皮格利亚的故事》

  阿根廷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里卡多·皮格利亚(Ricardo Piglia)于当地时间2017年1月6日下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家中辞世。皮格利亚此前罹患 “渐冻人症”,病后一直坚持创作。

  我们的这篇纪念文章由楼宇撰写。楼宇是皮格利亚的研究者和译者,并有幸与作家相识。2016年楼宇专程前往阿根廷拜访作家,并在回国的航班上撰写了《沙漏》一文。

  对于一位作家的离开,或许我们最好的纪念方式,是一次次在作品里与他重遇。“亲爱的皮格利亚,我们都不喜欢告别,在无尽的文字世界里,在往复循环的回忆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相遇,重逢,永不告别。”

  ■ 教育

  《大学到底是在教什么又想考什么?》

  最近正是各大学的期末考试季,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几个星期都是半年来最“好学”的日子,而诸如“成绩”“挂科”“作弊”等关键词,也会在这段时间增加曝光率。

  大概在2014年,来自北大法学院刑法课上的几篇名为“甲的一生”、“爱的春夏秋冬”的长篇考试题在网上突然火了起来,因其情节波折狗血、人物复杂鲜活,被称为“神一样的考试题”、“不做编剧都糟蹋了”。外行看到了热闹,将其视作一桩带有娱乐性的新闻事件,但对于这些考题的命题人、北大法学院车浩老师来说,这些“狗血”试题体现的他对为什么考试、考试要怎么考的严肃思考和切身实践。

  最近,这些考题与答案结集出了一本书——《车浩的法学题》。书评君的这篇推送结合这些别出心裁的法学考试题,跟大家一道思考了教育到底在教什么,又想要考什么的问题。当“高教改革”、“重视教学”通常以一种指令或者口号的形式存在,也许最该关注的,就是这样具体而微的课堂和勉力尝试的个人。

  《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

  “这本书孩子能懂吗?”“这本绘本适合几岁的孩子读呢?”“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读书?”类似的问题以及与幼儿早期教育、儿童发展心理学、早期艺术教育相关的“尖锐”话题接踵而来,而且大家都非常认真。

  这些话题似乎都是在说孩子的事情,但实际上根本看不到最该被重视的孩子的存在,满眼都是对孩子指手画脚、让孩子这样那样的大人的影子。

  教育问题从来都是中国人关注的焦点。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度的重视可能反而会起到反效果。对孩子们来说,也许正是这些大人把他们的世界和未来搞得一团糟。

  在这篇推送中,我们结合日本绘本作家五味太郎的绘本《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探讨了儿童的教育问题。在这本书里,五味太郎发表了一些看似惊世骇俗的观点,但倘若好好想想,又会觉得儿童教育也的确应当更贴近孩子的本性,而不应当承担如此多的束缚。

  ■ 热点

  相亲是包办婚姻的回潮吗?

  随着春节的临近,你会担心迎来长辈的新一轮“逼婚潮”吗?你如何看待父母对你的婚姻所提出的种种期望?你认为在婚恋“市场”中,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处于被拣选的地位吗?你是否认为当下年轻人的婚恋中,有类似父母包办婚姻现象的回潮?

  眼看接近年底,相亲的话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最近,由名嘴金星主持、东方卫视开播的新节目《中国式相亲》最近也引起了巨大争议。这些争论都说明了我们当下中国年轻人的婚恋问题仍然是每个家庭亟待面对和解决的一大困境。

  我们用这篇推送探讨了中国特色的相亲。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在相亲节目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相亲时会越来越将父母及亲属意见纳入相亲的整套流程。这令不少人感到,当下年轻人的婚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传统因素的拣选。

  莫言出全集,难道要封笔?

  最近,文坛的一件大事儿是莫言出作品全编了。这套作品全集将囊括自1981年他开始创作以来发表过的全部作品。“莫言长篇小说系列”是这套全编推出的第一部,包括《檀香刑》《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等十一部长篇小说。

  自从2012年成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四年来莫言都没推出新作,这次发布“全编”,是封笔的意思吗,还是在等待下一次“突破”?借着近期莫言作品全编新闻的发布会,莫言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在这篇专访推送里,我们与莫言坦诚地聊了这些话题,他也向读者吐露了不少心里话。

  本期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张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