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呼吁中国非遗文化与匠心工艺传承相关联,希望可以在产权查实等方面得到支持
|
时尚、气质、女王,这是知名服装品牌掌门人、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的标签。这一次,坐在正在召开的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会场之中,作为市人大代表的夏华所要呼吁的时尚,与中国的非遗文化与匠心工艺传承相关联。
“匠人已老、手艺难传、后继无人,是当前民族服饰传统技艺正面临的现状。”1月18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夏华说,她用15年的时间,引导时尚设计师走进贵州的大山,将行将失传的刺绣纹样绣到袖口上、角上、笔记本的封皮上,“我们要用这种方式,让中国的时尚美学从大山走向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
让200多名设计师走进深山追寻匠人
新京报:你这次向大会提交的建议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你看来,非遗当前传承的现状如何?
夏华:以民族服饰方面的传统技艺来说,匠人已老、手艺难传、后继无人,是当前正在面临的现状,只有将传统的文化融入被更多人需求的现代消费市场中,以社会需求带动手艺的发展,古老的文明才能得以留存,所以对即将流失的古法技巧的拯救与活化迫在眉睫。
新京报:应该怎么去活化非遗手工艺?
夏华:我们用了15年的时间,聚焦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立了中国手工坊,搭建起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平台。这15年里,我们集纳了200多名时尚设计师,并引导他们走向了潜藏着苗绣、布依绣技艺高人的贵州大山,走进这些绣娘的生活中,和她们一起设计制作符合现代美学的作品,并且定期到大山里进行创作。比如在设计的上衣袖口上,绣上苗绣纹样;在笔记本封皮上,绣上布衣绣的图案。
去年在伦敦和巴黎的时装周上,这些服饰和工艺品,瞬间引起了轰动,好多国际的订单飞进了中国的大山。
为3000位民间绣娘建起数据库
新京报:走进深山去寻找的方式,有些“苦行僧”的意味,是否会付出比较大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怎么才能实现产业化?
夏华:我们在用脚丈量的同时,也在采用现代的管理模式,通过平台化,将匠人精神价值化。到去年底,我们收集、整理并提取了1000多个传统手工艺纹样,签约了3000多位民间绣娘,将这些信息录入到数据库系统,为传统手工艺产业的设计提供资源并为生产匹配产能。同时引入互联网元素,比如笔记本的一朵花,通过扫描,就可以看到绣出这朵花的绣娘的故事、爱和心血,以及她们所在的地方和她们刺绣时的样子。后期,我们还会陆续搭建设计师库、品牌库、产品库,实现传统手工艺商业应用的数据化与互联网化。
新京报:依文集团坐落于北京,是否考虑过将北京的民间特色手工艺也应用到设计之中来?
夏华: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正在对京绣工艺进行传承设计。京绣是燕京八绝之一,是北京地方性独有的绣种,技艺精湛,历史悠长,作品让世界为之震撼,但目前仅仅用于京戏、古装、剧装的制作,消费群体狭窄,利润微薄,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随着中国设计、中国元素广泛被国际高端时尚圈所接受,京绣有着重要的走出去的价值。
新京报:现在所面临的难点是什么?
夏华:和所有传统文化的境遇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稀缺是个尴尬的问题,而且苦于无法查证具有知识产权登记的非遗产权,且无法认定该项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希望(国家)可以在产权查实和传承人认定方面予以支持。
新京报记者 赵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