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观察“类滞胀”还应多几个维度

2017年01月2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宏观大势

  洞察数据中的风险并提早预判预警,无疑是专业人士的职责所在;但是观察、研究“类滞胀”问题还应多几个维度为好。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12月及全年CPI和PPI数据,生产资料涨幅明显超过生活资料。有分析担心剪刀差持续扩大,将导致价格压力从下游向上游传导扩散,使CPI跟着水涨船高,引发新的通货膨胀。更有声音认为,当下已经出现明显“类滞胀”特征。经济学家曾以四象限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有四种模式,最高境界是高增长低通胀,最糟糕的状况是低增长高通胀,那将意味着经济停滞不前,物价持续上涨,民众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而随着“类”的不断扩大,全面滞涨将成为可能。

  笔者认为,对洞察数据中的风险进行提早预判预警,无疑是专业人士职责所在;而应对“类滞胀”、防范全面滞涨还应多几个维度为好。

  首先,不能简单把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视为停滞。任何经济体高速增长是一定时期内的事,随着总量增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量及难度越来越大。从2007年到2015年,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量已经增加了一倍多。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5年,如不包括中国,世界经济总量前5名的经济体增速,美国为2.4%,日本为0.5%,德国为1.7%,英国为2.3%,法国为1.2%。我们如果不能允许速度适度回落,就难免继续为了增速而不择手段,如把一座远未达到使用期的建筑炸掉重建,增量有了,但存量基本没增加,还过多消耗了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

  第二,观察PPI变化曲线,无论是出厂价格还是购进价格,出现大幅上扬都只是11月、12月两个月来的事情。从全年观察,PPI仍为下降走势。如同CPI走势也有短期波动一样,这两个月PPI的惊天上扬,到底是短期异动,还是长期大势的开始,还有待长期观察。

  第三,PPI长期下降使其触底回升成为必然事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PPI一直呈现持续下降走势,同比54个月连续下降,直到2016年9月才由降转升;环比26个月连续下降,直到2016年3月才由降转升。在这样长的时间内,一些业界人士曾将这种持续下降视为经济遇冷的重要标志。而在去年实现由降转升之后,很多分析人士都曾认为这是回暖标志。其实,只要存在需求,价格就总要有触底的一天。虽然近两个月回升幅度较大,但不太可能短期回升到持续下降前的水平。正因为如此,12月份PPI环比涨幅仅比上月上升0.1%。而国家统计局新年后发布的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也显示,12月下旬与中旬相比,19种产品价格上涨,25种下降,6种持平。两组数据形成了相互印证。

  第四,为什么PPI在这个时点上出现大幅上扬,且出厂价格与购进价格呈现完全相同的走势?从积极方面分析,应该与去产能、调整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不无关系,是市场需求增加的表现。自去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负转正,1至11月累计增长9.4%,达到全年最高水平。而从问题方面观察,价格上升应与成本上升有关,包括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如果低端产能有所压缩,其总体生产成本是有可能上升的。此外,人民币一定时期内的贬值,无疑也增加了进出口产品的成本。

  第五,价格变化逐级传导的同时也会逐级消化和衰减。剪刀差扩大值得重视,但在剪刀差形成之前,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倒剪刀差。在某些具有通缩迹象的时期,价格既会逐级传导,也会逐级消化。购进价格降幅最大,出厂价格次之,销售价格略降或持平、甚至略升。同样,在剪刀差状态下,还是购进价格涨幅最大,到出厂环节已经消化了一些涨价因素,到销售环节这种因素又会有所衰减。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经济学家往往从对经济增速的拉动来考虑价格问题,但忽视了价格变化对民生的影响。纵观12月份及全年CPI数据,民众关系密切的医疗保健类价格涨幅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而食品价格则随着猪肉、鲜菜等基本必需品价格的变化有升有落。

  因此,宏观调控一要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诱发通胀的外部因素;二要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合理的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降低通胀预期;三要建立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流通、监测和调节机制,时时监控、提前预警,把其价格变动对民生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潘璠(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