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6年11月26日,恩师杨先让以《痕记》为题的画展暨新书见面会在北京东四十条艺术粮仓举行。一向低调的杨老只展出了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写生作品七十余件。尽管那日寒风凛冽,但中央美院一些著名老教授竟来得齐齐崭崭,戴泽、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闻立鹏、冯真、薄松年……大家欣赏他把握时代人物的造型功底;赞誉他为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并对他新出版的四卷本文集——《我是岛里人》《三人行》《梦底波涛》《我为主》给予高度的评价,他的挚友、著名艺术家黄永玉为四卷本题写了书名。
我很认同那句话:这样一个人,这样一套书,其意义并不在于书本身,更在于被时代、被时间所遮蔽的中国美术百年人物志、美术史。
永葆生命活力
“狗屁唠嘈时代”的宝贵朋友
我有幸于2010年至2013年担任《黄永玉全集》的执行主编,在编辑六卷本的文学篇时,我手中有两个版本的散文集《比我老的老头》,卷末有一篇《天末怀先让》,写的却是比他还小六岁的老头杨先让。他们同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央美院版画系同事,真正有了交情则是之后的“社教运动”,正如黄老说:“在这狗屁唠嘈的混账时代我捡到一个宝贵朋友,就是杨先让。”在黄永玉受到批判的时候,杨先让暗暗支撑他;他们一起“狠狠地度过三年”“文革”农场生活,惺惺相惜,苦乐共尝。直到二十多年的一次见面,当杨先让捧出他的民艺采风大著《黄河十四走》时,黄永玉“震傻了”。
2012年秋,我编辑《黄永玉全集·文学篇》的关键时刻,杨老领我一起来到万荷堂,与黄老一段热情洋溢的对话,便推动了“文学篇”的进程,并开始了与文学主编李辉先生的愉快合作。
后来,杨老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的顾问,我们在年会上常有见面,特别是山东牟平县养马岛年会上,杨老师更是意气风发,为家乡的民间工艺美术事业出谋划策,令后辈十分感动。当湖南省民间美术大系十五卷重新启动时,杨老又为策划报告写出中肯的推荐意见,语重心长地鼓励我们为中国的民间美术事业多做贡献。
在杨老《痕记》画展和新书见面会开幕式后,有五十多名民间美术系的师生要求和杨老师合影留念,其中有一部分学生都成为老头了。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杨老是一位值得尊重、值得大写并永葆生命活力的老头儿。
再也不应该迟疑了
把民间美术教育引入高等学府
1986年,在杨先让倡导下,中央美术学院原年画、连环画系改为“民间美术系”。把民间美术教育引入高等学府,在当时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的大事情,在艺术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杨先让在《民间美术系的创建》一文中呼吁:“再也不应该迟疑了,更不能重演像中国文物被瑞典人安特生等在中国抢先挖掘研究,敦煌学的经典被英、法人所抢占,以及‘红学’名贵版本和中国木版年画精品流失到国外去的悲剧了。同时,人类学发展的历史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当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侵略渗透的形势是存在的,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多教训。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及其创作方法,完全应该在民族美术史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在美术学院中占有阵地。”
在为民间美术学的建立奔走呼号后,杨先让即为民间美术专业课程的开设殚精竭虑。除了学习西方造型与色彩,民间绘画的工笔白描、色彩写生和木版年画、剪纸造型临变课外,还要广泛研究学习民间美术其他类别,如刺绣、布制品、面塑、泥塑、石刻、木雕、皮影、岩画、彩陶、画像砖、画像石、民间宗教美术、辟邪、脸谱、墓葬壁画等的造型、色彩以及艺术手法。为此,还建立了民间美术研究室,有关民间美术的理论和创作,东西方美术史、民间文学、民俗学、中外历史、人类学、文艺心理学和考古学都在教学和研究范围之内。
杨先让还倡导到生活中去了解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深入民间采风,是学习民间美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我是民间美术系成立后的第一批进修生,倾力于民间美术教学的过程,目睹了杨老亲历民间美术教育的感人力量和以身作则的个人魅力。他组织了一支民间美术考察队,亲任队长,带领师生对黄河流域的一百多个县、镇、乡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民艺考察,收集了大量民间艺术品,拍摄了许多有价值的民间艺术活动,为民间美术教学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
他苦心孤诣、倾力编撰了图文巨著《黄河十四走》,正如他的学生陈丹青所说:“是九十年代,也是此前半个世纪中国最为周正而用心的民间艺术图文集,其内容和体裁,介于田野调查、文本分类、历史综述、美学阐发之间。如今市面上各种美术史豪华版画册泛滥成灾,可是仍然无法替代《黄河十四走》,不消说,每一页图文背后,都可见先让老师的雄心。”
在杨老的教育和影响下,我们民美进修班学员回到各自地区和单位后,努力发挥着自己的作用。1992年,我撰写了20万字专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经过三年的田野调查,编辑出版了八卷本《湖南民间美术全集》,前者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后者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这些研究成果,与在民间美术系的研习是密不可分的。
开拓民间美术教育
率人之先见证百年中国美术史
杨先让称自己为“岛里人”,是因为他生于胶东养马岛,少年漂泊海外,青年时又回到祖国,年少的特殊经历孕育着他的家国情怀和艺术情操。
他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专业训练使他具备了扎实的造型与色彩功底,这在他《痕记》画展中的写生作品中可见端倪。后来,由于编辑工作的现实条件促使他选择了从未学习过的版画专业。他的版画《出圈》在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奖,从此走上版画艺术创作之路。与木刻刀结缘五十年,创作了许多与时代同步的版画作品,如《武汉之夜》《延安组画》《毛主席在工地》《公社的突击队》《家乡喜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怀念周总理》《洪湖曙光》《鲁迅与〈可爱的中国〉》等,这些作品紧贴着新中国美术创作的脚步前行,有的成为中国版画艺术的经典作品。
杨先让不仅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践行者,同时也称得上是百年中国美术史的见证人。在《三人行》里,他写中国文艺界的人与事,写了众多“为时代造型”的艺术家,包括徐悲鸿、齐白石、李苦禅、古元、邹雅、王朝闻、黄永玉等;更有快要被历史遗忘的艺术家,如郑锦、王青芳……而顾毓琇、周汝昌、郭兰英、郎毓秀、郭淑珍等或为其挚友,为艺术史留芳;杨先让的阅历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百年艺术史。
《梦底波涛》是杨先让对中国民间美术思考、梳理、总结的结晶。他在原年画、连环画等基础上,创建“民间美术系”,他的功绩不只是把民间美术提升到学院体系中观察、学习、创作,而更加深远的意义在于,将民间美术引入高等学院教学,为今后全国范围的美术、设计艺术学院对民间美术的关注与重视作出了一个率人之先的典范。中国民间美术不仅仅在美术、设计教学中起着学习与借鉴的作用,同时,也为现当代艺术创作搭建出一座桥梁。
杨先让创建的“民间美术系”虽然已不再存在,但是,他培养出了徐冰、陈文骥、吕胜中、韩书力等艺术大家,大都由传统过渡到当代,成为出色的当代艺术家。
杨先让在《黄河十四走》中,采访挖掘的民间艺术大师们,如库淑兰、苏兰花、潘京乐等,他们虽然已经去世,却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民间艺术作品,并鼓舞传承人继续着他们的事业。
杨先让的图文巨著《黄河十四走》已经成为民间美术田野考察的学习范本。目前,许多高等艺术院校的老师和学生,都会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各自的生活区域,进行着新一轮的民艺考察。可以相信,他们一定会在民艺前辈的激励下,为中国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来。
再也不应该迟疑了,更不能重演像中国文物被瑞典人安特生等在中国抢先挖掘研究,敦煌学的经典被英、法人所抢占,以及‘红学’名贵版本和中国木版年画精品流失到国外去的悲剧了。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及其创作方法,完全应该在民族美术史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在美术学院中占有阵地。
□左汉中(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审,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