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片】
韩国电影《我们的世界》从女性导演敏锐而温柔的视角,还原了校园孤立事件给孩童成长带来的影响。反观国产青春电影,大多以满足成年人的爱情幻想为目的勾画出一些浮夸而不真切的戏剧化情节,而真正关注青少年内心世界反映其真实需求的电影少之又少。
孩子总将好恶溢于言表,伤害也更直接
许多韩国电影中,青少年经常是大声叫嚷着、互相挥舞着拳头的叛逆形象,而这部影片没有群起而攻之的斗殴,只有游戏中的冷落、言语中的讽刺和被放大的视线交流,这种冷冷的暴力更令人心寒。影片开场即将镜头锁定女孩李善的表情特写,一场躲避球游戏从选择队友开始,将一个幼小的心灵推向尴尬无援的境地。
孩子的世界,相对要比成人世界单纯。这种单纯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心理认知上,也体现在他们的处世方式上:好恶溢于言表,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简化了的社会,因此当这其中出现欺凌、恶意、暴力行径时,这种恶意尤为明显,伤害也成倍增长。成年人面对不友好的行为会克制,会学习,会有自己的底线,而小孩子不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孩子的世界远比大人更加残酷——更直接,也就更容易伤害他人。再加上,年龄小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越是弱势的人越会成为罪恶的帮凶。一旦两个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如果其中一个孩子很有号召力,那么另一个孩子便极有可能被孤立。
孩子的“恶”可能来自家庭教育的缺失
不同于《熔炉》《素媛》中孩子被成人的亵渎,《我们的世界》里,恶意来自于孩子本身。这种恶可能来自于模仿,也可能来自于教育的忽视。影片中的父母处于集体缺失的状态——转学生韩智雅的父母离异,奶奶的教育强势;李善的父亲酗酒,母亲忙碌且要照顾年纪更小的弟弟;就连校园大姐大宝拉的人格形成,也与其父母过于沉重的期待值不可分割。
不完美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各自有性格缺陷的孩子,而这些迥异让孩子们的对立更为突出。实际上片中的校园环境已经算是一个正常的小学校园,里面的老师也基本尽职尽责完成了义务,没有因成绩而纵容优等生,也会着力解决孩子内部纠纷。只是这样的教育是否就足够了呢?青少年心理建设的空白究竟应该由谁去填补?
对于孩子面对欺凌应该如何反抗,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只有一段姐弟俩颇有意味的对话:“李允你为什么还要和然浩玩?他天天打你。”“我今天也打他了,他推了我一下我就打了他这儿。”“然后呢?”“他又打了我眼睛。”“然后呢?”“然后我们去玩了。”“李允你不能这样,他打你你要打回去啊”!“可是他打我、我打他什么时候能结束呢,我只想玩,打来打去就没有时间玩了”。姐姐从弟弟童言无忌中略有所悟,影片结尾,一段彼此曾经要好过又互相伤害的友谊在两个女孩小心翼翼又略显期待的试探性对视中戛然而止,给残酷的青春期带来了些许温暖的色调。
我们需要更多思考成长的国产电影
国产青春电影大多以满足成年人的爱情幻想为目的勾画出一些浮夸而不真切的戏剧化情节,而真正关注青少年内心世界反映其真实需求的电影少之又少。事实上,校园欺凌事件在国内同样无处不在,随着近两年媒体披露力度加大,才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我国目前尚无针对校园欺凌的全国性调查,一些零散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直接言语欺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直接的身体欺负,还呈现于成人社会化的拉帮结派。校园欺凌距离校园暴力并不遥远。有数据显示,起码三成的校园暴力由校园欺凌现象衍生而来。而教育关注度则远远落后于这种不良风气的发展速度。
在邻国的独立电影已经有意识地想去引领教育改革的今天,国内影视剧仍在迎合虚浮的市场,这样的差距在于受众,还是从业者?更何况,从去年《湄公河行动》《追凶者也》等现实题材的电影不错的票房表现来看,此类题材的影片并非没有市场。一个出色的文化作品,其影响力也许会远超过创作者的预期——韩国电影《熔炉》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我们的世界》这类代表青少年之声的现实主义作品,若能在国内出现,或许也能去推动反校园欺凌辅导治理体系的健全。
□Avril.B(影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