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为何在外国人眼里,中国春节不再是奇观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隔岸观我

  中国春节在西方社会里的可见度,在最近十年间有了显著的提升。从2015年起,首屈一指的西方大都会纽约开始在曼哈顿举办新春焰火秀,这一安排很有可能成为纽约文化多元化的一个象征而被长期保留下去。

  春去春又来,又到春节。

  过去十几年里,我大约因留学、访学或出差等缘故在西方国家过过四五个春节。一个明显的体会就是:西方人对中国春节的感官和印象正在渐趋“日常化”。

  在美国,一位我采访过的老移民说,大约三十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春节的影响力还只停留在唐人街里;唐人街之外的人则会如“观光”一样在除夕这天来看舞龙舞狮表演。这样的情形令他感觉极不舒服,但对于经历过排华法案和漫长种族歧视历史的在美华人来说,坚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了。

  而十年前在北欧的富庶小国丹麦,由于不若美国一样拥有大规模的华人聚集区,故中国春节大约只能以十分婉约的符号化形式存在:中国商店橱窗上贴着的窗花、露天集市上出售中国结手工艺品,以及当地华人社团组织一些小规模的庆祝活动,等等。在当地的主流政治文化议程中,几乎看不到中国春节的身影。

  中国春节在西方社会里的可见度,在最近十年间有了显著的提升。从2015年起,首屈一指的西方大都会纽约开始在曼哈顿举办新春焰火秀,这一安排很有可能成为纽约文化多元化的一个象征而被长期保留下去。去年的纽约新春焰火秀还请著名华人音乐家谭盾担任配乐,场面雄浑壮美,引起了来自全世界游人的赞叹。而西方主要国家元首在中国春节之际发表贺词,也日渐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庆祝中国春节的“新常态”。

  从唐人街里的东方视觉奇观,到西方社会主流文化与政治语态中的一支自洽话语,过往十几年里中国春节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从边缘到主流、从猎奇化到日常化的变迁轨迹。

  我们固然不能相信世界上有那么多外国人由衷地热爱中国文化并将中国春节当作自己的节日,但中国春节在西方社会中的角色变迁的确有力地折射了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在全球文化光谱中所处地位的变化。

  中国经济的长时期高速发展及中国在世界上日趋牢固的大国地位当然是这一现象背后不可或缺的支撑力,但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始终存在着一种尊重多元文化、倡导文化融合、推动文化互信的趋势。这一趋势或许在恐怖主义或一些不受欢迎的人成为大国元首这样的事实中受到质疑,但总有一些证据表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文化包容力始终有着肥沃的生存土壤。

  一种文化若要获得最为蓬勃的生命力,便一定要将其自身变成全人类共同文化的一部分。本真的中国文化从来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始终将“天下”作为自己观察和阐释的起点。中国春节在西方社会的角色与地位的变化,与其说是中国变大、变强的体现,不如说是中国文化有意识地脱离孤立主义、更为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共同文化结构的努力。

  □常江(文化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