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要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要闻

2030年我国人口达峰值:14.5亿(2)

届时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四分之一人口将是老年人

2017年01月2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3 老龄化   鼓励大龄失业人员回归劳动力市场

  “十二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6.1%,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1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家庭户均人口规模减少。

  联合国曾预测,世界多数国家已经或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稳增长,2021年-2030年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

  与此同时,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到2030年降至17%左右。

  《规划》提出,未来十五年,老龄化加速的不利影响加大。人口老龄化加快会明显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凸显劳动力有效供给约束,人口红利减弱,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

  对此,《规划》提出,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服务、就业促进等方式鼓励大龄失业人员回归劳动力市场。探索建立养老金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大龄劳动力在岗继续教育培训,落实完善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支持大龄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

  老龄化加深给养老金和医保带来压力

  解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16.1%。这个数据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水平。未来15年是我国老龄化的加速时期,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逐渐变老。

  他表示,老龄化日益严重是一个全面的挑战,这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还会给养老金和医保带去比较大的压力。

  《规划》提出,未来十五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劳动力老化程度加重。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三五”后期出现短暂小幅回升后,2021年-2030年将以较快速度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到2030年,45-59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

  对此,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结构老化将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必须通过全面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对冲人口红利减弱的不利影响。

  该负责人称,《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高素质大中专毕业生和技能劳动者,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二是通过全方位投资人力资本,充分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开展大龄劳动力人力资本开发行动,提高其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避免过早退出就业市场。三是充分发挥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四是树立全球视野,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国际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有效利用国际人才资源。

  其实,劳动力减少的中国是否告别了人口红利期,外界对此一直有争论。《规划》提出,未来15年我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表示,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下降了。而未来我国缺少的更多是有技术的劳动力,这可以通过培训等来弥补。

  刘鸿雁解释,人口红利期是人口学和经济学结合的概念,即当劳动力的人口站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就是人口红利期。

  她认为,劳动力带来人口红利和一个国家某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世界上有些相对落后的地方,青年人占比非常高,但并没有带去“红利”。

  刘鸿雁认为,老龄人口多,不意味着人口红利期就没有了。一些外国学者认为,老龄化可以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由于老年人储蓄比较多,花费少,储蓄放在银行。这些钱放在银行可以被用来投资和建设。

  4 流动人口

  未来15年2亿人从农村移居城镇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城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9.95%提升至2015年的56.1%,流动人口从2.21亿人增加到2.47亿人。

  《规划》指出,未来15年,我国人口流动仍然活跃,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预计2016-2030年,农村向城镇累计转移人口约2亿人,转移势头有所减弱,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此外,以“瑷珲-腾冲线”为界的全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保持不变,但人口将持续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聚集,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

  然而,我国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城乡、区域间人口流动仍面临户籍、财政、土地等改革不到位形成的制度性约束,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不衔接、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问题依然突出,不利于有效支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

  《规划》明确,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2016-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

  《规划》提出,进一步拓宽落户通道。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调整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政策,区分城市的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

  2020年前实现一亿人落户挑战大

  解读

  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活跃仍是未来大趋势。然而,目前我国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在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方面首先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畅通落户渠道,拓展就近城镇化空间,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推动人口合理集聚。

  该负责人表示,第三是着力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紧平衡,制定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人口政策,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保障边境地区人口安全。四是深化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破除人口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过去我国的城镇化速度比较快,但国家更强调“新型城镇化”。这不是统计上的城镇化水平提高,更多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从2016年到2020年,要实现1亿人要落户到城镇。要完成这个目标,挑战是非常大的。

  陆杰华曾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按照统计数据,2015年城镇化率是56.1%,实际上把2.47亿流动人口算了进去,但这部分人没有享受到和城镇户籍人口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