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历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历史

百年变迁帘后 各人眼中各有光彩

2017年02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1897年商务印书馆(来源:商务印书馆网站)。
1945年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在昆明,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从左至右)。
《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邮票。

  1897 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年

  新年刚过,正月初十,二十六岁的排字工人夏瑞芳,与书院同学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一齐,筹得三千七百多银元,创办商务印书馆。最初只是间上海弄堂里的小作坊,百年之间,继张元济先生之志,商务印书馆以“开启民智”为己任,发“昌明教育”之宏愿,逐步发展成为近现代影响知识界、教育界、文化界最重要的出版机构之一,与北京大学一道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张元济先生晚年所书楹联,道出古今读书人接续文脉之初心。

  同年十月初一,《国闻报》由严复、夏曾佑、王修植等在天津创立,与梁启超等一年前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一南一北,宣扬维新义旨。十一月十五日起增出旬刊《国闻汇编》,自第二期始便连载严复用古文译述的赫胥黎《天演论》,其中阐发因时而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部分,被严复敏锐并适时地与当时变法改良之思潮相联系,使得《天演论》一经刊出,便反响非比,独领风气。康有为曾赞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即便后人亦有争议其是否堪得开启近代启蒙大局之名,然并无意外彼时译介已然影响胡适等之后一代新文化运动先驱。

  1909 宣统元年

  己酉年

  年初,美国应许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用于帮助办学并资助留美学生。七月,清政府外务部和学部共同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招考选派庚款留学生。在北京史家胡同,首批庚款留学生从630名报考者中选出,经初试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再经复试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诸科,最终录取47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就是其中之一。

  九月底,“游美学务处”筹备于清华园下设“游美肄业馆”,即留美预备学校(1911年更名为“清华学堂”,亦是今清华大学前身)。首批庚款留学生来不及培训便被直接派出,当年十月乘船离沪,漂洋过海,经旧金山抵华盛顿。

  1921 民国十年

  辛酉年

  庚申年末,1月4日,由郑振铎、叶圣陶、周作人等十二人共同发起,旨在“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0日,经由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改头换面,首篇即发出“改革宣言”,邀请文学研究会同人供稿,主张文学“为人生”,一改此前《小说月报》“鸳鸯蝴蝶派”供人游戏消遣之遗风。

  与文学研究会相呼应,七月中旬,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八月,郭沫若发表第一本诗集《女神》,摆脱传统诗律的束缚,成就中国新诗奠基之作。十月,郁达夫首部短篇小说集《沉沦》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同名小说以他自身为蓝本,书写那个时代青年精神和心灵的苦闷。

  1933 民国廿二年

  癸酉年

  1932年底,《东方杂志》杂志主编胡愈之向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发出关于“新年的梦想”的讨论,收到林语堂、胡适、梁漱溟等当时文化界名家的百余封复函。1933年首期《东方杂志》以83页篇幅刊载了142人的244个“梦想”,这些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

  5月14日,左联成员作家丁玲在上海忽然失踪,有传因政治嫌疑被秘密绑架至南京。23日,时任国民党教育总长蔡元培,联名杨杏佛等38人向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发电报请愿“量予释放”。在各方迟迟没有确切消息,并有传闻丁玲已遇害的情况下,鲁迅写下《悼丁君》。事实上,长期在南京受幽禁的丁玲在5月曾持免票暗中前往北平,稍作停留后又离平返宁,至当年11月才在冯雪峰、张天翼的协助下,终于摆脱国民政府的软禁到达陕北。

  1945 民国卅四年

  乙酉年

  九月,抗战结束,西南联大完成使命,即将解散,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开始筹备复校工作。十一月中,北大代理校长傅斯年到达北平,回校第一件要事即是摒弃沦陷期间仍留在学校的伪北大教职员,坚决不予录用。周作人就是其中之一,傅斯年对于昔日老师也丝毫不留情面,认为这正是教育的责任,“正是非,辨忠奸,否则下一代的青年不知所取”。

  几乎相同时间,那些远在昆明的青年,邀请费孝通等联大教授在反内战时事晚会上做讲演,他们当时未曾料到几天后的12月1日将从此被祭奠,四烈士墓上一直刻有闻一多先生《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八年来重重苦难”并未就此结束,“反内战、争民主的运动”从此更加热烈地展开。

  1957

  丁酉年

  1月,一场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唯一一次“基本上做到自由争鸣的讨论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彼时,大鸣大放仍作为最高指示被广泛提倡,这场持续近一周的“中国哲学史座谈会”终于为哲学界提供了一次畅所欲言的机会,吸引百余人参加。冯友兰、贺麟、陈修斋、金岳霖等知名学者亦在双百方针指引下,纷纷表达自身针对唯心主义评价、中国哲学史对话与范围、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等问题的观点和视角。只是好景不长,不过半年,反右运动全面铺开。

  同样是这一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见到留苏学生后,说出了那句至今常被引用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1969

  己酉年

  “老三届”刚毕业,许多年轻人上山下乡,听从党和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即便生活贫瘠,却在革命缝隙,追寻诗意。当年舒婷17岁,初中还未读完就到闽西山区去;多多也被分到白洋淀插队,在劳动之余读波德莱尔,写出两本诗集。谁曾料想那正是朦胧诗派的前期。

  10月,一周之内,陈寅恪广州离逝,吴晗狱中自杀。记忆被中断,历史被悬置。唯有逝去,风骨留存。

  1981

  辛酉年

  柳鸣九编选的《萨特研究》出版,被戏称为“80年代新一辈人的精神初恋”的萨特热出现。茅盾文学奖和电影金鸡奖也于此年设立,“金鸡”之名正源于农历鸡年,以金鸡啼晓寄寓百家争鸣之意。

  可十年动荡禁言,何来百家百花?倒是恰逢鲁迅百年诞辰,上上下下,共襄盛典,规模空前。9月中旬起,政界、学界、文化界、出版界共同携手,争相发力。25日,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国家级最高领导人,到文艺各界代表,共有六千多人出席。学习鲁迅、纪念鲁迅、重提鲁迅的方向,只为无声告别,上一场真相。

  1993

  癸酉年

  1993年始,王晓明等青年学者围绕王朔的“痞子文学”和张艺谋电影展开发起第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最初以《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发表在6月《上海文学》上。第二场影响更大的讨论发生在半年后,上海、南京等地人文学者陆续进行六场更加集中的对话,相应的六篇讨论文章于次年春陆续发表在《读书》杂志上,引发人文学界热烈影响,并迅速成为一个媒体事件,热度一直持续近两年,不断吸引各界学者加入。

  2005

  乙酉年

  作家出身的刘心武借《百家讲坛》再揭秦可卿身世之谜,学术外衣下的娱乐八卦让观众和读者又彻底疯狂了一把,红学界不满媒体对刘的炒作,公开批评他误读,却又被舆论反指“学术霸权”。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继春树、韩寒之后,6月,又一位中国青年作家李傻傻登上《时代》周刊(全球版)。贫困男孩勤奋学习成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李傻傻身上代表了中国人的种种梦想”。他笔下的中国农村以及那些新一代涌入城市的年轻人,也让现代中国的种种矛盾冲突自然彰显。

  巴金十月离世,享年101岁,一个称作“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的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2017

  丁酉年

  ……

  撰文/新京报记者 李佳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