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娱新闻·揭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4:文娱新闻·揭秘

黑龙江卫视“读信”节目走红荧屏,本报记者采访总导演关正文揭秘幕后故事

《见字如面》 最难的是选什么信读给观众

2017年02月05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第一期节目中,张国立和王耀庆借曹禺和黄永玉的通信,演绎了一场精彩的书信对话。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

  在各大卫视纷纷以真人秀、唱歌节目展开综艺大战的时候,黑龙江卫视一档“读信”节目悄然走红荧屏。岁末年初播出的《见字如面》中,张国立、何冰、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明星加盟,用书信打开历史,以“见字如面”的方式读懂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智慧和心灵。在总导演关正文看来,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书,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带入感,而且打开了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充满意外感的窗口。

  初衷 用书信打开中国故事

  《见字如面》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团队制作,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扫描和大梳理。节目组邀请了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林更新、何冰等明星扮演写信人,在现场一封封读出信件。

  相比虚构类作品,信件具有天然的真实性。因为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饱含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在总导演关正文看来,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书,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带入感,而且打开了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充满意外感的窗口。很多来自名人或关涉重大历史事件的私人信件,携带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可以为人们带来与真实人物直接交流的文化享受。

  尽管手写书信的传统悄然逝去,但是书信文化并没有消失。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肯定会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但关正文说,节目的初衷并不是想恢复文书信件的书写,而是以书信的方式打开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书信这个载体它所承载的那份文化,感情以及内涵是节目希望能够在这个时代依旧有所保留的,这才是我们的初衷。电子邮件、短信、微信这些都可成书信的一种形式,甚至百年之后可以成文物,成为这代人生活的一个体现。”

  标准 重视历史意义和趣味性

  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一直到现在。节目中不太会出现那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名篇”,甚至会给观众带来意外:一封春秋时期,秦国将士黑夫与惊两兄弟写的家书中,兄弟俩除了殷殷问候家人之外,也毫不隐讳地直接向家人要钱要新衣服——这封信是黑夫、惊的大哥衷的陪葬品。

  还有一封末代皇后婉容写给末代皇妃文绣的信,原来婉容没事就会给文绣写封短信,传个小纸条,中英夹杂,互相打趣。信里面有“祝爱莲(文绣自称)女士进得好,拉得香”这样的话,没有宫斗只有宫“逗”。在关正文看来,我们今天世界几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经历过。通过读他们写的那些信,大家一定不会感觉那是发生在古代,而会感同身受。

  形式 通过声音、表情塑造人物

  在节目录制前,总导演关正文给每位嘉宾写了封信,和嘉宾沟通读信的方式:首先,塑造人物并不需要外在形象的接近,而是要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在写信时的内心活动。其次现场表演的声音应是自然的,生活化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朗诵。

  节目中,各位嘉宾都各司其职,用自己的声音和表情还原了一封又一封书信。来自台湾的演员王耀庆和张国立分别用声音扮演黄永玉、曹禺两位大师,朗读两人在1983年间的两封往来书信。王耀庆以激昂的手势,抒发着黄永玉对曹禺的感情,“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黄永玉在信中直言不喜欢曹禺1949年后的作品,一部也不喜欢,更犀利地指出了原因:“你为势位所误!”随后,张国立朗读了曹禺的回信。当时,曹禺不仅接受批评,还把这封信裱装进相框,挂在家中墙上,时时警醒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封信在30多年后由两位演员在舞台上还原,令黄永玉本人感慨颇多。因此他还邀请了《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读信人张国立到家中做客,赠字留念。

  ■ 对话

  Q:新京报

  A:《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

  Q:如何想到做这样一档节目?

  A:我们一直在尝试着做文化视频节目。最初我是想做一个读书节目,因为觉得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档读书节目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儿,但很快否决了自己做读书栏目的创意。直到看到一本英国的书籍,那上面满满的全是西方世界征集到的私人信件。这解决了我的困惑——我应该读信。

  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见字如面》大众性质最坚实的底气。

  Q:如何选信?

  A:节目从选信阶段开始,就直面大众需求,广泛邀请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书信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推荐节目所需的信件,最终通过反复比较,反复研判,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跨越古今的信件,进入节目正式录制。信是海量的,但是大量的民间书信比较散,找谁?在哪里找?这是个很艰难的工作,从万封信到五百封信,这是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层层筛选,直到录制前夕,我们还在挑选、比较、替换。

  Q:选什么样的信?

  A: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都足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比如秦国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的家书,作为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它的价值毋庸置疑,更打动人心的是,它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里表现出来的浓郁的亲情和今天的我们并无二致。信里边说“快点寄钱”,钱花完了,还借了战友的,“寄钱要赶快,再不寄来,‘即死矣’”。这与在大学时向父母写信催账的学生有何不同?每一封信都是在打开历史的一个片段,每一个片段也都是现在的人们都会经历的。

  Q:读信嘉宾怎么选?

  A:我们找的是最适合的表演者,能非常优秀完成人物塑造的艺术家。对演员的选择也会考虑写信人的年龄层次,所以老中青的配置都会有。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公益的心和人文情怀。另外,各位艺术家的舞台表现绝对是惊艳的,何冰是梅花奖得主,有过硬的台词功底;王耀庆是一个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演员,很具有个人特色与声音表现力;归亚蕾是实力老戏骨,四度金马影后;国立老师更不必说。

  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刘玮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