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池州傩的新春之舞
| ||
| ||
| ||
| ||
| ||
| ||
| ||
| ||
|
安徽池州傩始于商周,有几千年历史传承,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傩戏民间艺术。池州傩事活动分傩仪、傩舞、傩戏,还有与之相伴的傩俗,随着城镇化发展,傩戏的生存受到挑战,傩戏如何适度保护、顺势而变,成为民间和政府的共性话题。
黎明前迎神下架
正月初七凌晨5点,九华山东南部黑魆魆的山麓里,会首(年首)姚家伟与6位执事人默默地在灯光昏暗的“荡里姚氏宗祠”会合,点亮红烛,摆上米、豆、茶、果、白糖和糕点等贡品,搬出日、月两只木箱,开始了延续千年的傩仪。这是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姚街组一年一次的“迎神下架”。
“都来啊!贺!新年上七接神明,顶礼躬身品物亨,庆贺良辰佳节景色,名成利就万年春”。随着姚家伟的朗声诵念,他手里的五色神伞有节律地抖动起来,日月木箱此时被开启,30枚被称作“脸子”的面具被取出,用棉花蘸着白酒擦拭后用柏木烘烤一下,按所代表的身份按固定的排列位席依次放入龙亭。摆放了脸子的龙亭会接受村民的供奉,而真正人神合一的时刻要等待夜幕的降临。“脸子”是神化了的外相。村民们戴上脸子是神,摘下脸子是人,人神交错的体验即将来临。
傩和亚傩文化遍及国内外70多个国家和地区,源于商周祭礼,傩在池州山区被通称为傩戏,也因高歌之声的拙朴,有号啕神会的说法,而这在其他省份的傩事活动中并无此称谓。据著名傩文化专家王兆乾的弟子,池州市文化馆原馆长李大成介绍,从1987年殷村姚恢复傩戏以来,池州傩是中国目前保存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民间文艺活动。荡里姚会首(年首)姚家伟也是池州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唯一传承人。
池州的傩事活动以“社”为单位,在献供品、祈求、吃腰台(吃夜宵)、朝社(庙)上各有不同。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何建民说,朝社(庙)是依靠地缘、亲缘、行政等关系的地域性的社群祭祀地祇的民俗,比如正月十三是同一水系、田亩相连的梅街镇源溪村缟溪曹、缟溪金、徐村柯相继朝社的共同日子,因为以和为贵的三个村的面具雕于一棵树的上中下三段,因此朝社顺序也以上中下为次第。
入夜后众神到来
晚上7点,夜幕四合,真正的高潮是社坛启圣迎接众神到来。
荡里姚的社坛启圣开始时,会首(年首)姚家伟带着执事悄悄走出了宗祠,前往土地庙。上供品、点蜡烛,诵“接神词”断词,随后姚家伟举神伞不断闪动肩头,表示神已降临,此时锣鼓声大作,灯笼、火把点亮,鞭炮响起,众人快速跑步回祠堂,等候在祠堂的村民鞭炮烟花迎接。
傩仪之后傩舞正式开始,荡里姚的执事们商量后确定了包含《伞舞》、高跷马《关索大战鲍三娘》、《跳财神》、《五星会》等9个节目。傩舞是傩事活动里最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伞舞》,起源于先秦的“绂舞”,是祈求丰收的舞蹈。
古拙、传神、人神交错的傩舞现场,高跷马在表演中出现意外,一只马在祠堂的空地上摔倒。高桥马必须是由4名未婚男子出演,李大成告诉记者,今年的高跷马只有两人是演过的,另两人是新人,而《跳财神》的则是第一次登台,《五星会》里五个神仙一半是新上的。
李大成说,演职人员的流动是各村傩神会普遍面临的问题,一是有经验的老人过世,二是现在的娱乐形式多,年轻人可选择空间大,傩戏不一定是他们喜欢参与的娱乐方式。不过现在一些步入中年的村民,也渐渐喜欢傩戏,源于他们逐渐滋长的对傩戏文化的理解,和对自然、生命及长辈等敬畏之心,傩戏在农村的自然生长是深受传统影响的。不过,令人担心的是,随着城镇化发展,迁出人员居住方式的改变,宗祠文化的影响逐步削弱,傩戏的生存“土壤”也受到影响。
传承了几千年,恢复了才三十年的池州傩的生存现状再次受到挑战,傩戏如何顺势而变,如何适应性保护,在池州市成为民间和政府的共性话题。
何建民认为,池州傩有外来受众,有内部的彼此交流才具有真正的传承力,而傩戏里人性与文化的承扬,那里更是有一个莫大的心灵世界。
本版摄影/新京报首席记者 陈杰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