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烟花爆竹管理期待重启“禁放”

2017年02月1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北京论坛

  一个好的公共政策,就是要善于从点滴的改变中敏锐观察到现实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地维护好最大公约数市民的利益。

  随着元宵节的平安度过,今年春节北京的“禁限放”工作平稳收官。

  据北京市有关部门介绍,少放、不放成了许多市民过年的自觉选择。春节期间,全市烟花爆竹销售量同比下降了近三分之一,燃放总量明显减少;因燃放烟花爆竹接报火警72起,同比下降5%,未引发突出或有影响的火灾;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102人,同比下降12%。

  不过,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燃放气氛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的变化。经历了“跨年霾”的“折磨”之后,人们对烟花爆竹普遍敬而远之。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今年的燃放者已然没有了往年的从容与享受。鞭炮响起,更多引起的是附近居民的“皱眉”和过往行人的“侧目”。

  春节前,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结果就显示,有超过80%的市民不准备燃放烟花爆竹,春节期间的事实也基本上反映了这个趋势。一个自然延伸的话题就是,北京的烟花爆竹管理政策能不能由“禁限放”调整为“禁放”,引导市民“不放”?

  毋庸置疑,在“禁限放”政策下,全市烟花爆竹的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治理了诸多陋习与隐患。实际上,对于已经成为一个特大型城市的北京而言,允许燃放实际上是人为地增加了城市的消防隐患、大气污染,恶化了居民的生存环境,

  此外,它也加大了城市运行的负担与成本,每年春节前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宣传发动、标识禁放区,除干草、湿草坪等工作;春节期间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值守、应急。可以说,燃放烟花爆竹已成了市民和城市的隐患与负担。

  禁放,还是“禁限放”,是一个老话题,对于有过“反复”的北京也许显得有点“纠结”。不过,城市的管理不仅应该考虑历史,更应该立足现实。“放”与“不放”,是市民的个人选择; “禁”与“不禁”,则是政府的公共行为。一个好的公共政策,就是要善于从点滴的改变中敏锐观察到现实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地维护好最大公约数——市民的利益。当燃放烟花爆竹的千年习俗遇上了空气质量、消防安全,当少数市民的燃放“偏好”遇上了全体市民的生命健康、整个城市的安全有序,市民的“不放”、政府的“禁放”,都是一个面对现实的理性选择。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了首都“金名片”早日免遭硝烟的熏燎,为了首都的蓝天白云,为了首都城市的安全,为了首都市民的健康,我们期待北京“禁放模式”在2018年春节起重新启动。

  □江南一木(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