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在英国被打死,她为何不逃离家暴男友

2017年02月1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扫描二维码
微信看“新京报评论”
扫描二维码
微信看“新京报评论”

  心理嘀咕

  她们往往担心,一旦表示出强烈的抵制或者暂时离开,这段关系就可能失去。正是因为对分手的恐惧超过承受的一次次暴力殴打,她们的男友或者丈夫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施暴。

  前几日,一则去年8月的“旧闻”引爆了舆论场。中国留学英国的24岁姑娘Bi Xixi(音,下面称“毕姑娘”)因为被男友乔丹·马修斯(Jordan Matthews)暴力殴打而不幸殒命。

  据报道,在案发当天,毕姑娘去伦敦看望了她的朋友。据朋友说,她当时脸上有很多淤青。晚上乔丹把毕姑娘从卡迪夫火车站接回家,然后两人开始争吵,吵着吵着就拳脚相向。事后乔丹供认,毕姑娘后来睡着了,他又殴打了她,然后她就停止了呼吸。在法庭,乔丹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声称他对毕姑娘施暴的原因是在她手机上看到另一个男人的讯息。据检方的尸检报告称,毕姑娘的身上有多处骨折和淤血,还有不少正在愈合的伤口,是之前遭男友暴力殴打留下的。

  由此看来,毕姑娘所遭遇的不是一次偶然的暴力殴打,而是长期的家庭暴力。毕姑娘2015年4月在卡迪夫一家酒吧认识比她小一岁在酒吧工作的乔丹,同居期间,几乎所有的费用都由毕姑娘支付,而且她还为男友购买了不少昂贵礼品。可是,好景不长,同居不久乔丹就显示出极强的嫉妒心和控制欲,并开始时不时地对毕姑娘动粗,阻止她去学校上课,还频繁地用语言进行人格上的羞辱,如“你没有任何价值”等。毕姑娘的硕士学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无法正常上课,不得不延迟一年毕业。

  很多人疑问,一个家境优越的姑娘,为什么陷入一段糟糕的恋爱关系而不能自拔?她在遭遇前几次暴力殴打后,完全可以逃离这段糟糕的关系呀。

  其实,像毕姑娘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她所遭遇的只不过比较极端罢了。目前,关于毕姑娘幼年的遭遇,我们不得而知,就我接触的例子来看,很多从小就缺乏安全感的姑娘,在恋爱关系中就很可能成为无原则隐忍迁就的一方。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境非常好的女孩,父亲是官员,母亲是学者,她曾独自在韩国留学。谁也没想到,她的未婚夫在韩国留学期间,曾长期家暴她,直到这个女孩试图自杀才被家人发现。通过与这个女孩的深入接触我才知道,她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当过很多年的“留守儿童”,心里其实跟父母一直很隔膜。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些长期遭受家暴的女性,大多数情况下与其从小成长历程中所获得的安全感匮乏有关。一个女孩,从一出生开始与母亲的互动,以及接下来在童年、青春期与父母的互动中来获得安全感,并且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这被称为“依恋类型”。多数情况下,女孩在正常家庭生活中会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类型来,这种女孩,即使在恋爱中遇人不淑,也不大可能长期忍受暴力而一声不吭;反之,则会发展出回避型依恋类型。

  从学术角度看,可以用两个维度来区分人们不同的依恋类型,其一是回避亲密的程度;其二是忧虑被抛弃的程度。安全型依恋的女孩在亲密关系中,既不回避亲密,也不忧虑被弃,所以她们在关系中遭遇到第一次家暴,很容易做出积极的反应,如暂时离开家暴的男友,或对关系是否维系下去重新做出估量;即便要维系关系,也会明确双方的行为边界。

  现实中,很多女性由于过度担忧被抛弃,所以对第一次家暴采取了消极的隐忍迁就。她们往往担心,一旦表示出强烈的抵制或者暂时离开,这段关系就可能失去。正是因为对分手的恐惧超过承受的一次次暴力殴打,她们的男友或者丈夫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施暴。事实上,恋爱关系中的任何模式,都是两个人彼此互动而发展起来的,一方的肆无忌惮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无原则隐忍迁就。

  心理学上一直认为,一个女孩在成长历程中是否能发展出足够的安全感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亲角色的陪伴。可以这么说,无论她的家境多么优越,母亲多么贤惠,若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角色的陪伴,长大后都很可能无法轻松面对一段糟糕的男女关系。

  □唐映红(心理学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