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特别报道

河北21贫困县将建教师培训基地

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将对口帮扶张家口、承德、保定;推动三地师范院校免费培养贫困县教师

2017年02月23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2015年11月23日,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新校区。近两年,该校向顺义校区疏解了上万名学生,今年9月将再疏解5000人。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习近平视察北京三周年特别报道之四

  公共服务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7年,要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规划和政策统筹衔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推广。到2020年,河北与京津的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坐在自家学校教师活动室的沙发上,李志伟喝了口现冲的咖啡,回想起了2012年她与河北省康保一中初次见面的时候。

  “穷”,是她最深的印象,身为广渠门中学副校长,她深知教育扶贫比物质扶贫更为重要。单纯“输血”只解一时之渴,“造血”才能让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在河北扎根。

  补齐河北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河北与京津的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教育与医疗,是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点领域,优质资源所形成的人口聚集效应,已形成“大城市病”。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引导学校、居民流通能够与产业调整等相结合,让人口因教育聚集的趋势得到缓解。

  这也意味着承接地教育服务品质提升。据统计,北京已有6个区,与津冀两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和河北石家庄、唐山等地区在基础教育领域达成上百项合作协议。

  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开办分校等方式,将成为未来数年内,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形式。

  走出去

  330公里外的课堂

  干冷的荒原上,刮着凛冽的风。

  距离北京市区330多公里,车程约5个小时,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给广渠门中学副校长李志伟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穷”。

  来到康保一中,“走进宿舍,孩子们床上的铺盖,我不知道是什么颜色”,2017年1月,李志伟仍能回忆起五年前的场景,当时学生们的床上,铺的是一层向外翻出内芯儿的垫子;水泥洗手台即使在结冰的冬天,也只有冷水。“孩子们在冬天里,一个月就洗一次澡,一袋奶、一个鸡蛋都是奢侈品”。

  这些超越了李志伟的想象,“21世纪,北京周边还有这样的学校?”她差点掉眼泪。

  之后,北京市示范校广渠门中学与康保一中的教育协作,逐步启动。“我们学校本来就开设着宏志班”,李志伟说,当时恰好有热心人士牵线,将康保县介绍过来。

  “教育是普惠的,我们得主动走出去”,于是,广渠门中学主动与康保县政府对接,开启了这一跨越数百公里的教育支援。

  最初的一年半,主要是教育者在理念上进行沟通,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甡为康保一中教师干部授课,植入管理思想。

  随后启动了“输血”的阶段。“我们发现,康保一中的教师和学生确实有欠缺”,李志伟说,广渠门中学干脆派出了党员教师干部,直接把课堂送到河北。

  北京的老师们每周五开车出发,历经5个多小时,抵达当地宾馆入住,周六给康保一中的老师们讲一天课,再驱车返京。

  “对于学校(广渠门中学)和老师来说,真的是个负担”,李志伟说,参与的都是市区级骨干教师,“差一点的也不敢派过去”,老师们承受着精神和体力上的考验。

  但他们看得到,面对北京的老师们时,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家庭面貌”。

  移植

  从“输血”到“造血”

  李志伟没想到,当年出于“扶贫”目的的一次“手拉手”,迎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初,京津冀三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间已签订了130份教育合作协议;仅基础教育,三地学校间已有230个合作项目。

  广渠门中学的探索,也从最初的送课入河北,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远程视频同步备课系统,解决了常态化交流的问题,河北学生也可在北京进行半个多月的游学,“让他们看看大千世界的精彩,回去了学习考试都更有动力”,李志伟说,学校已将重心放在了教师培训,意在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这并不是河北学校挂上北京名校牌子那么简单,而是将北京学校的教育理念、集团化的管理方式彻底移植,实际上是教育基因的更新。

  河北省教工委副书记韩俊兰,曾作为京冀首批互派“百名干部”的一员,于2015年在北京挂职教工委副书记。

  她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际上就是北京市内区域间教育协同发展的扩大版实践——将原本北京市各区间的协同,发展到京津冀之间的协同。

  北京区域内的教育协同始于2014年的北京教改,通过教育联盟、教育集团、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方式,推动东城、西城、海淀等教育强区的优质校到远郊区“落地开花”,以期实现16区内的教育资源均衡流动。

  随后,出现了北京四中良乡分校、景山学校大兴分校等“分支”,以同一教学理念、同一主管校长以及师资流动等模式,提升当地教育质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这一模式跨过了北京市界,延伸到了三地。

  据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已有6个区,与津冀两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和河北石家庄、唐山等地区在基础教育领域达成上百项合作协议,同步建成了9个高等学校创新联盟。

  公开资料显示,在跨区域合作过程中,唐山迁安第六实验小学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员;北京五中、广渠门中学、八中分别在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张家口康保县、廊坊市固安县建立分校。

  推进

  为学校搭建合作平台

  为了让学校“走出去”,教育部、京津冀三地教育主管部门,也逐步加强横向联络,探索政策协同模式。

  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走动”愈加频繁:2014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处室到河北省考察;2015年3月,天津市教委领导到河北省考察;2016年5月,河北省教育厅班子成员和有关处室到北京市教委进行回访考察。三省市教育部门间常态化联络机制形成,完善了内部工作运行机制,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门机构。

  具体为:北京市成立教育和培训机构功能疏解工作小组,主管副市长任组长;河北省成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教育厅厅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三地教育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明确责任分工,部署专项工作。

  由此,加强了对教育协作的督促检查,明确了督查事项,按月逐项跟踪督导,促进落实。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日前便表示,三地教育协作并无壁垒,关键在于加速推动,并为学校搭建合作平台。

  2017年2月17日,京津冀三地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其中明确,将鼓励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开办分校等方式,引导北京、天津优质中小学与河北中小学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完善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京津冀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补齐

  教育缩短公共服务差距

  “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刘宇辉曾表示,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北京要“跳出北京看北京”,主动输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引导学校、居民流通能够与产业调整等相结合。

  送出去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缓解优质资源给北京带来的人口聚集效应,也能为河北的公共服务拼图中,补上重要的教育板块。

  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便是典例。首钢搬迁后,北京景山学校与首钢总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曹妃甸地区新建由北京景山学校全面管理的全日制12年制公办学校。

  学校将按照北京景山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方式组织教学,小学、初中教材教学方法与北京景山学校同质化教学;高中在不能实现同城化的情况下,参考河北省教育大纲,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该校会足额招收首钢职工子女,解决了首钢搬迁后,职工们的后顾之忧,也提升了当地教育质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7年,要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规划和政策统筹衔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推广。到2020年,河北与京津的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纲要还划出了重点: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推动社会保险顺畅衔接,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水平。

  ■ 看点

  选拔优秀教师支教受帮扶地区

  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开办分校……“十三五”期间,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门,将合力引导北京、天津优质中小学与河北中小学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这意味着,原本集中于北京、天津的优质教育资源,将以这些形式“走”入河北,其中,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及21个贫困县将成为对口帮扶重点。

  目前,天津市武清区积极引进北大公学项目,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天津市东丽区先后与北京北大方正教育集团、北大附中签订合作协议,引进优质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北大附中东丽湖学校。北京市景山学校、北京五中、八一学校、北京八中、史家胡同小学等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廊坊市香河、大厂、永清、固安等县,保定市等地建设分校。

  走出去的不仅有学校,还有教师和学校干部。

  据统计,河北省与北京市互派8名教师到对方高校挂职,河北省派出12名优秀中层干部到天津市属高校挂职。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校建立了定期访学和学术交流机制。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先后派遣100余名教师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进行访学。

  2020年前,通过“手拉手”、建联盟校等形式,京津冀三地会组成100余对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学校,开展互访互学等校际合作交流活动,提升受帮扶地区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同时,每年互派中小学校长、幼儿园长、骨干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250人,四年1000人,进行工作交流和在岗培训。根据受帮扶地区学校实际需求,由京津相关区县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受帮扶地区学校开展支教送教。

  三地师范类院校还将为受帮扶地区的21个县,每县建立一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免费培养张、承、保地区贫困县教师。

  新京报记者 黄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