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这是一个所有曾经的坚固都在坍缩、无尽的不确定性持续蔓延的时代,“日新月异”给人惊喜,也给人以诧异和恍惚。我们努力理解身边的变动不居,却往往在距离“理解”依然甚远的时候,先在事件与观点的层峦叠嶂中迷失了自己。书评君的微信公众号在这一周的话题,很多与“人”和“人心”相关。当我们重新切回到这个视角,找到的是久违了的切身的真诚与真实。“人”也像一本本需要慢读的大书,每一次用心翻阅,都能感到细腻的获得与滋养。
人心
如何面对死亡与丧失?
无论多少热闹的节日和喜气洋洋的文辞,都无法改变我们不得不在人生中面临死亡、离别与丧失的事实。“丧失”在我们的生活里比比皆是,有人说,生活就是“大悲伤”加“小高兴”。因而,如何面对丧失,是与如何面对得到同样重要的命题。
《我们看见排山倒海的悲伤,不断得到,不断丧失》这篇推送,是我们邀请心理咨询师、“简单心理”创始人、作家简里里来聊聊这个话题。她用《奇想之年》中作者经历丈夫心脏病突发离世的故事,探讨为何我们总是难以承受失去;如果失去总是如此难以避免,我们又应如何走出这种“丧失之痛”。如何告别,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功课。
怎样走出心理雾霾?
“丧失”讲的是如何面对外来的痛苦,而有时,痛苦就生长于自己内心深处。“精神焦虑症”发病率日益上升,是令越来越多现代人茫然无助的顽疾。你把自己的焦虑讲出来,旁人劝你不要自己吓自己调整好情绪,可他们不明白你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面对一直纠缠你的不受控的情绪——焦虑、紧张和恐惧。
《“活着太痛苦了,不自杀的唯一理由是不想伤害身边的人”》这条,我们聊聊怎样面对心理疾病这种“恼人的妖怪”。精神焦虑症最终指向对逆境、对自我的接受能力,是接受而不是忍受。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对不快的接受能力,平静地解决问题,那么很多无法忍受的情形就将变得可接受。希望所有受心理雾霾笼罩的人终有一天能迎来朗照晴天。
富有的人竟然更郁闷?
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做一个调查问卷,问大家的愿望是什么,相信收到最多的答案极可能是“有更多钱”,就好像缺钱是造成我们种种不幸的根源。但是在这个崇拜GDP、追求更多金钱的大氛围中,有钱和幸福的关系未必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相关,甚至说是“越富有越郁闷”也不为过。
收入越多的人就越幸福吗?为什么金钱并不能买到幸福?民主制度能否成就幸福?什么才是幸福的源泉?书评君用《我们为什么越富有越郁闷》来探讨。美国政治心理学家罗伯特·莱恩在《幸福的流失》中给出的答案是,“情谊”才能带来幸福。不过,这样的议题也许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显得有些“超前”,所以文末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是:“请让我郁闷吧,这样我就能富有了。”
人物
胡适
百年中国最近人情的人
2月24日是胡适逝世55周年。这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始祖,拥有众多光鲜头衔:哥大博士、驻美大使、北大校长、中研院院长,而同时,他又是人人想结交的“我的朋友胡适之”。
《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百年中国最近人情的人》这篇,我们用唐德刚《胡适杂忆》中的文字,纪念胡适先生。唐德刚笔下的胡适有血有肉、多彩多姿,“胡适不是什么超人,更不是什么完人或圣人。胡适的伟大,就伟大在他的不伟大。他的真正的过人之处——至少是我这个后辈的看法——是他对上对下从不阿谀。”认识大名鼎鼎胡博士的另一面,让我们更亲近地理解当时的人物与历史。
许渊冲
“我应该比杨振宁强一点”
前几天,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做客《朗读者》。在这档书香气质浓郁的节目中,许渊冲和董卿的一席对谈感动了众多网友,他风趣率真的谈吐令许多年轻人一下子成为老先生的忠实粉丝。
书评君跟大家分享许渊冲先生的一篇专访。借由这篇访问,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老先生对翻译的执着、专注,以及那颗依然滚烫、热情的赤子之心。对这样有几分狂狷,却因而更加可爱的老先生,我们送上饱满的敬意与祝福。
江绪林
一个青年学者的读书笔记
约整一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青年学者江绪林在豆瓣留下了最后一条广播,次日,他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世界,引发了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对当代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者精神状况的关注与讨论。
斯人已去,但他留在微博、豆瓣的点滴记录,依然是我们最直接了解这个灵魂的方式。这些记录包括读书笔记和生活细节随写等,至今在豆瓣上有三百多条读书笔记被保留,不断有新读者跟帖回应。我们和大家共读江绪林的读书笔记,这些文字中有纯粹、理想,也有困境、纠结,一个当代学者具体的精神世界随之呈现。
热点
“共享单车”与国民素质
“共享单车”被破坏是国人素质低吗?随着共享单车被破坏的报道不断涌现,比如消费者配私锁、喷漆、改装乃至窜改二维码,“国人素质”再次被提及,冲击我们的神经。本期“十问”栏目,关注这一话题。我们对话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翟学伟先生,他认为,不能将当下这些问题归结到国民性或“国人素质”。从共享单车引申出来的信任和信用问题,不是国民性格,而是规则和法则层面的事。一次深入的访谈往往能在留言区也引发深入的讨论,读者们关于文明、教育的见解,同样散发着思考的光。
图像
1960-1995,中国的色彩
我们对于当代史的认知,通常来自于文字的记述,也来自于一些难得保存下来的、画质模糊的黑白照片。所以当看到鲜艳、清晰的彩色照片时,竟然会有一种梦幻之感。《1960-1995,中国的色彩》这条推送,来自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摄影家翁乃强的摄影回忆集《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这些照片真诚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荒诞与现实。“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拽向时间的黑洞,你仿佛又重新触摸到了那些历史的痕迹”。
我们如此辛酸,却被说成是“萌”
你有想过动物们与生俱来的那些心酸和囧事吗?
布鲁克·巴克的这组《是我把你弄哭了吗?》的萌图,就是帮动物们“诉诉苦”。看完它们的故事后,我们或许发现的是:我们并不孤单,所有生物都满是心酸。但我们也要像这些画里的动物们一样,用萌到哭的态度来面对心酸。
本期新媒体观察:李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