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
上市公司的“责任说”是躲不开的命题,但依赖于其道德自律是不可行的,还需要监管层为投资者创造出更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2017年2月2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上市公司应该是好公司的代表,对股东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政治责任集于一身,对上市公司要求应该是更高的。
毫无疑问,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伟大成就之一,是开始形成庞大的企业数量。市场经济体系下,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和运营主体,企业崛起带来的发展效应,早已得到肯定;而从社会结构的优化角度观察,如何理解企业市场化发展所带来的治理变革,也需考量。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那么,上市公司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公司上市绝非仅仅满足企业对吸纳更多资金的单方面需求,而是应通过股票发行,让更多人参与企业的发展进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通过上市,增加股东资产流动性,提高公司内部治理透明度。
然而,目前部分上市公司却并没有做到上述要求。他们或因内部治理机制形同虚设,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让股民利益受损;或吝于与中小投资者分享公司收益;更有甚者则因业绩暴跌长期亏损,沦为所谓“垃圾股”,却频频借助资产重组等途径继续苟活。这些上市公司并没有履行基本的市场和社会责任。
在法律框架内,能盈利、能推动社会进步担负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才是好公司。
作为上市公司,如果漠视当下资本市场已经走向变革拐点的现实,继续以往的游戏模式,就将面临被严加监管乃至淘汰的命运。作为监管层,加大对个别“坏公司”的打击力度,自是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发展壮大的应有之义。
然而,更大的可能性,还有待资本市场,在法律监管、市场开放等诸多领域进行深度调整和变革。这个时刻的到来,意味着繁多的制度资源需要重置、同步新经济发展趋势、推动更多产权要素配套、完善法治秩序等变革。而这种变革背景也要求,监管层得以在制度基础和规则供给上,交出一份能够满足这种变革所需要的答卷来。
不同于过去20多年间的粗放型环境,从近日监管层的一系列行动判断,依靠投机炒作、壳资源之类赚钱的日子渐成过去时。就监管而言,也不仅仅是推动几个“打老虎”案例那么简单,还应包含着资本市场结构重新的梳理优化,强化监管、司法、媒体和投资者的合力监督等更深层次变革。
上市公司的“责任说”是躲不开的命题,但依赖于其道德自律是不可行的,还需要监管层去解决以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投资者创造出更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如此,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好公司”才会越来越多。
□楚天(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