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升级并未波及所有员工,升级成本等问题让企业望而却步;政府出政策建平台,努力留住创业人才
|
2017年2月21日,一场倒春寒席卷东北大陆,让本已初现春意的沈阳再度陷入凛冽寒冬当中。
在打车前往沈阳重工业企业最为集中的高新区路上,出租车司机希望记者能多给10块钱,因为“那边没人舍得打车,返空回来不划算”。
这让记者很是诧异,这个曾经让全国工人都为之向往的重工业核心区域,如今连当地人都颇为嫌弃。这种情况,多少反映出沈阳传统产业的现实尴尬。
2016年,辽宁GDP总值22087亿元,同比负增长2.5%,是全国唯一一个负增速省份,同时延续了全国倒数第一的“尴尬”排名。
沈阳也在尝试做出改变,通过打造营商环境、吸引人才创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寻求产业升级,改善经济发展水平的可能。
新京报记者 覃澈 沈阳报道
国企员工每月收入2400元成“中流”
2个月前,29岁的林宏正式从沈阳鼓风机集团辞职,计划去南方另谋出路。回忆起自己这3年时间的“国企员工”经历,他记忆深刻:“以前觉得外界是在‘妖魔化’,但现在确实待不下去了。”
林宏给记者算了笔账:自己每个月基本工资2400元,租房补贴400元,辅助奖400元,扣去800多元的五险一金,最终到手只有2400元。“偶尔会有加班费,但不多,就几十块钱。”
新京报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作为技术人员的林宏,工资在沈鼓集团中已属于“中流”水准。更多的车间工人,每个月到手后的工资,普遍不到2000元。
根据辽宁省统计局公布的信息,2015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26元,大约相当于每月2593元,林宏的收入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5年,辽宁GDP总值达28700亿元,尽管排名全国前十,但其增速却仅为3%,排名全国倒数第一,也创下自1993年后23年以来的最低值。
“面上无光”的辽宁提出《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等政策,计划以工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创新等举措,重振辽宁经济,一改惨淡境况。
但尴尬的是,2017年1月17日,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公开确认,辽宁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经济数据存在“注水”。一个月后,全国各省GDP数据出台,辽宁GDP总值为22037亿元。相对2015年下滑6000亿元,增速为-2.5%,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增速负增长省份。
1.5万员工仅两成参与智能项目
2月20日,新京报记者来到位于沈阳经开区的沈阳机床厂。这个中国机床行业的知名企业,在2014年凭借智能i5机床,一举摆脱企业发展之困,不但跃升世界知名品牌,新智能机床销量也从2014年的800台递增到2016年的18000台。
然而光鲜的销量背后,沈阳机床上市财报却令人意外。2016年,沈阳机床预计亏损11亿至12亿元,相对2015年度亏损额6.38亿元,亏损额扩大72.41%至88.08%。
“一言难尽,这里面有很多外人不了解的情况。”沈阳机床企业文化部负责人杨新伟无奈地表示。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目前沈阳机床拥有1.5万名员工,而真正参与智能机床生产制造项目的,仅有3000人。这意味着其余的1.2万人,仍从事着传统非智能机床生产。
“我们也希望轻装上阵。”杨新伟介绍称,沈阳机床曾打算对员工进行技能升级培训,但这个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一方面,大部分员工都上了一定年龄,无法确保能迅速吸收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巨额的培训费让企业望而却步。
“我们早在数年前就开始转型,但产业结构中的传统机床项目也不能丢。”杨新伟解释说,“另一方面,我们不能随便裁员,否则容易引起整个员工群体的不安。”
沈阳另外一家传统行业企业的工作人员也有同感,要想真正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就该壮士断腕般舍弃部分落后的员工,但这些人何去何从又是难题。
“东北产业结构本身也存在极大问题。”2月21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向记者分析称,东北“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结构由来已久,此前因为国家重化工业发展,因此赶上了“黄金10年”,而近年来,国际大宗产品价格逐年下跌,加上服务业、轻工业等产业发展不足,自然出现经济下滑趋势。
除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难以改变外,梁启东更将矛头直指“央企问题”。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作为央企大户,辽宁拥有约1751户,资产达2万亿元的中央企业及所属企业,占辽宁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的47%,而这些央企大都是重化工业。
“结构性矛盾指的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的问题,体制性衰退是由东北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最晚,执行计划经济最彻底所致。”梁启东解释说,“央企一旦出现亏损,不但影响地方经济总量下滑,更少了一大块难以填补的‘税收窟窿’。而事实上,地方政府管不了央企,改革就很难顺利推进。央企问题得不到改革,东北经济改革根本无从谈起。”
分析称对民营力量“不信任”致经济增速下滑
“现在最适合辽宁经济复苏的办法,就是传统企业承担维稳责任,重点扶持民营经济。”在梁启东看来,长期对市场力量、民营力量和中小微企业力量的“不信任”,导致辽宁乃至东北经济自2013年开始,增速明显下降。
36岁的李新刚在自己位于深圳的公司里送走一批意向投资者,1年前他曾在老家沈阳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在沈阳创业太难了,每天跑各种单位盖章,没几个月根本办不成。等你好不容易办完后,项目浪潮可能被其他人抢占了。”一气之下,李新将团队搬到了深圳。
事实上,东北营商环境的落后不但让人才大量流失,更导致众多投资机构在选择项目时通常自动忽略东北市场。
“网上有一种说法,叫‘投资不过山海关’。”2016年10月18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必须痛下决心优化营商环境。”
2016年12月7日,辽宁出台《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个东北地区首部规范营商环境建设的省级地方法规,从法律保障等方面给营商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2月21日,新京报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皇姑区的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这里汇集了辽宁40个省直部门集中办公,以方便企业和市民在注册公司、申办项目时不再来回奔波。数据显示,从成立以来,服务中心每天平均接待500余人次。
“感觉确实比之前轻松很多,至少没人刻意刁难了。”在沈阳和平区开办贸易公司的蒋翰(化名)最近感到无比轻松,在公司所成立的3年多时间,往年总会不定期地接到诸多部门关于检查的通知,甚至最终不得不靠送礼才解决问题。而如今政策出台后,很少再出现类似情况。
■ 链接
辽宁搭平台“留住”创业人
为振兴新兴经济,东北还出台系列政策,希望着手把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和开放创新先导区。
在2016年创业成立软件公司之前,白杰曾考察过苏州、成都等创业基地,最终还是选择回归东北。
“大连传统软件人才相对较多,而且东软等行业大佬也在东北,能随时交流。”此外,白杰入驻的大连高新区创业基地拥有医疗软件、智能城市软件等实体公司,每当开发出一款新型软件后,都能够通过创业中心联系部分企业,以免费试用的方式为他测试软件性能。
“必须要承认,东三省的创业环境确实要落后于全国很多城市。”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众创空间工作部部长徐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我们开始有思路地为创业公司营造合适的发展空间。”
在徐前所服务的创业园区,入驻着1000多家企业。其中全部为成立时间不到1年的IT+企业,主要由海外留学生创业团队、科研院校、高管创业以及普通创业团队构成。
为了留住这些人才,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除了减免租金、辅助创业公司办理各种手续等基础服务外,也计划为企业搭建上下游关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